XSC训练结束后,来到游戏场地,看了一下,然后问道:“老师,我玩什么呢?”老师回答:“你想玩什么?”XSC扫视了一圈游戏场地,指着山塘街尚处闲置的工艺品店说:“那我去玩那个。”说罢,XSC与一个同伴一起一蹦一跳地来到工艺品店前。
他先看了一下自己的店铺的“门面”,接着绕过推车,将制作工艺品的椅子摆在推车边上,坐了下来,而与XSC一起的男孩也想拿起椅子,但是由于桌子与推车之间的距离有限,有加之XSC坐的位置占掉了大半空间,男孩无法把椅子搬出来,XSC将自己的坐位往里(推车方向)移了几下,还是不行,男孩就放弃离开工艺品店。XSC则是自己将推车上的收纳箱打开,将里面的物体逐一拿出。将一个红色小包挂在了工艺品店的门口。
此时XTN来到工艺品店前,看了一会儿,走到XSC边上,问:“你在干什么?”“我在卖包。”XTN走到老师面前问可否与其一起游戏?老师回答:“你应该问他。”XTN于是再走回去问XSC:“我可以和你一起买包吗?”几番交流后,XCS和XTN一起在小推车后面干起活来。(由于现场环境比较嘈杂,两个孩子交流的声音也比较轻,观察者并没有听得很清晰,视频辅助也不能录制较清楚,总之就是XTN成功入伙工艺品店。)两个人把收纳箱里的包逐一拿出来,然后平铺整理在推车上。后来又发现几个小花瓶,于是XSC将花瓶拿起来,然后说:“这是中一班做的,把这些都拿出来。”接着两个人以流水线的方式交替将花瓶摆在了推车上。(XSC蹲着拿出来递给XTN,XTN负责摆好在推车上。在拿花瓶的过程中,XSC又看到了几个装饰好的盘子,便一起把它们拿到推车上。XTN和XSC一起把推车上的货物整理了一下,然后发现推车上放不下所有的物品,于是XSC拿起收纳箱说:“把放不下的放在箱子里,到时候卖完了,再拿出来。”
一切整理完成之后,两名“老板”等待了一番,并没有顾客光临,于是XTN走到外面想要去吸引客人,默默地走到一位小客人边上,然后说:“要去我们那边买包吗?”此时XSC看见了,走了出来,大声喊到:“卖包啦!卖包啦!”边喊边走进农乐园(娃娃家聚集点)。XTN看见了,也有样学样喊叫起来。不一会就有小客人上门了,XTN和XSC赶紧跑回工艺品店做起了生意。 10:07,虎拳社团练习结束,参加社团的幼儿返回游戏场地进行游戏。(或是自己利用材料开设新的游戏,或是想办法融入同伴的游戏。)XSC是属于前者,自己利用材料开设新的游戏;而XTN则是想办法融入同伴的游戏。就单从本次观察的观察目标出发来看,两位幼儿都能在游戏进程中进入游戏,并玩得较好。
XSC和XTN平时在班级中,就是表现较活跃较积极的幼儿,各方面能力也都很强,XSC尤为开朗外向,乐于交往。而且,在之前的游戏中,XSC 也反复几次当过工艺品店的老板做游戏,对该游戏的经验,而XTN就从游戏表现来看,是服从于XSC的。合作强调共性大于强调个性。诚信、创新是内在的、自律的,因而不可能在强制的条件下发挥出来,必须以个人的自由、个人独立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合作的人们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整体。“服从”在幼儿合作,甚至是成人间的合作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前儿童游戏》中提出游戏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当幼儿一个人单独游戏时,更倾向于探究新玩具、新玩法。XSC就是如此,他能在自己游戏时,观察新的游戏空间、材料,开展新的游戏。而且《指南》中也提出4-5岁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XSC的游戏能力与水平也是表现较好的。而在与同伴游戏时,则更倾向于交往,学会协商、轮换、谦让和合作,XTN就是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加入到游戏中,并与同伴合作一起游戏。针对此《指南》中指出:-5岁幼儿“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可见XTN的社会性交往能力也是较强的。 首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进行完整表述,肯定两名工作人员的游戏情况。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如何进行宣传。(经过XSC和XTN游戏之后的讨论,他们提出需要将卖包的宣传扩大,同时还需要制作简单的海报,来吸引小客人,因此教师在下次游戏时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的支持。)另外,教师还提出为什么小客人关顾的不多?还有很多其他虎拳社团的幼儿并没有及时进入游戏,这个情况如何解决?(XSC、XTN与其他幼儿进行讨论之后提出可以多开设几个工作岗位,比如工艺品店可以以“前店后坊”的形式进行游戏,鼓励更多的伙伴参与游戏,这样也能吸引其他班级的小客人上门进行游戏。)结合幼儿讨论的结果,教师应当给予支持,而且《指南》中,也提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在游戏的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进行介绍和讲解游戏,并通过幼儿讲解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在抛出还给幼儿,让幼儿自己与同伴进行商讨解决,并在下一次游戏中实施。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宰者,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做的仅仅只是引导和支持,这是“课程游戏化”理念知道我们组织开展游戏打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