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动作发展也是不同的,就以幼儿的平衡能力为例:
GLY:首先在吊桥上进行游戏,双手较为用力的抓住两旁扶手,双脚随着吊桥悬挂的木板前后摇晃,双脚是左右交替向前迈进,速度较慢。一米左右的吊桥走了28秒钟。随后开始了梅花桩的游戏,首先是顺利的左右脚一前一后各踏上一个梅花桩,随后身体弯下,整个人以弓步的姿势向前倾斜,双手去扶着第三个桩子,意图跨过去。此时教师提醒“身体要站起来。”GLY直起身体,蹒跚向前走(身体左右前后晃动),仍然保持左右脚交替前进,15个梅花桩用时48秒。过梅花桩后再次进行了一遍,速度较之前有所提升,18个梅花桩用时28秒同时身体也平稳许多。
WSY:首先跟随GLY进行吊桥游戏,双手握住扶手,右脚走一步,左脚跟住并拢;右脚再走一步,左脚跟住并拢的走并步的方式通过吊桥,速度较快。随后同样进行梅花桩的游戏,左右脚快速通过梅花桩,通过18个梅花桩用时19秒。
JJY:只进行了吊桥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双手紧抓扶手,然后与WSY一样一步一跟地方式进行。每走一步,JJY需要在吊桥上左右晃动,同时身体也会左右摇摆不定,整个身体就像在吊桥上进行荡秋千的游戏。一米左右的吊桥走了约1分钟。中途JJY想向教师“求救”,教师则是以鼓励的形式,鼓励JJY大胆向前走,并最终JJY完成了通过吊桥的任务。
通过以上三位幼儿在通过梅花桩、吊桥游戏时的表现作出以下分析:
材料分析:《指南》中针对4—5岁幼儿的动作发展中指出:“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低矮物一般就是指代幼儿园中的平衡木,幼儿可以在上面进行连贯的行走。吊桥、梅花桩相较低矮物而言,对于幼儿的平衡能力要求更高。同时在《指南》中对于5—6岁幼儿的动作发展中有明确指出:“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因此吊桥和梅花桩从年龄段而言更加适合大班幼儿游戏,但中班幼儿也未尝不可进行尝试,因为《指南》中目标的确立也是按照幼儿的年龄划分,而非年级。
幼儿分析:GLY在日常生活中动作发展较好,走跑跳等动作协调,同时对于一切她感兴趣的事物也都较为乐意进行尝试。在走吊桥过程中,GLY能左右脚交替前进,这是一种对此项目掌握较好的表征。而在初次尝试梅花桩的过程中,GLY第一次明显有点怯弱,在行走中却仍以左右脚交替前行。第二次效果就明显熟练大胆了,能较快通过。WSY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体质、家庭教养等因素,动作发展较慢,且动作并不能十分协调。但在通过梅花桩的过程中,却表现很好,左右脚交替快速通过梅花桩。GLY和WSY两位五岁的幼儿,虽然有着性别差异、家庭教养的差异,但是就平衡能力发展而言,两名幼儿均属于正常发展水平。而JJY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幼儿,日常生活中,动作发展较慢,在跑步、攀爬等活动中会脱离队伍,跟不上等情况发生。但是动作发展却是协调的。(从家长中了解到JJY从小班开始便在校外进行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在吊桥游戏中可以看出JJY对于移动的平衡物体掌握并不是十分顺利,但是她能在成人提醒下大胆尝试,最后还是较顺利通过吊桥。对于这一情况,可能来自于JJY对于吊桥不稳定的害怕,对于器材的不熟悉。也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平衡能力还未能达到5—6岁的水平。就JJY的年龄层面的平衡能力来看,是属于正常的发展水平。
那么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教育支持策略:
教师首先需要承认班级幼儿能力存在差异,这原因来自于幼儿的年龄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等。其次根据这个差异,教师在之后提供或指导幼儿幼儿游戏应该更具有差异性,因材施教。
首先,对于GLY,在动作发展较好的情况下,鼓励该幼儿更多地去尝试一些有难度的平衡能力练习,如吊桥(或梅花桩)间隔更大、梅花桩的面积更小等。同时在该幼儿游戏时给予多次尝试,鼓励幼儿提高发展她的平衡能力。
其次,对于WSY肯定其在平衡能力上的表现。随后提供一些多样的平衡器材,如S型的平衡木、平衡车等,发展该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同时与家长沟通,减少家长的包办代替,多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
最后,对于JJY继续引导其在低矮物快速平稳地行走,逐渐提高平衡能力,然后随着该幼儿的年龄发展再不断提高平衡能力的练习。同时也要肯定家长对其动作发展练习付出的努力,并鼓励家长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