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实录:
幼儿A和B在建构天地内玩。A先在已搭好的结构物旁继续平铺积木,幼儿B蹲在建构区内和边上幼儿交谈,A不小心把一座塔弄倒了(塔由三个粗圆柱、一个稍细点的长方体和几个更细点的圆柱垒高而成,顶端有一个三角形积木作塔尖),B看见了,跑过来边拿积木敲地,边说:坏蛋,并拿回A手中的积木,重新搭好被碰到的塔。
A在区域内走来走去,蹲下来摆弄积木,幼儿B抢走了A手中的一块长方形积木,并把它当枪对着A,还把A之前平铺地上的几块积木放回了积木筐中。幼儿A拿起地上的半圆形木板,碰倒了搭好了的山坡状建筑,然后搭了两下就走了。幼儿B又过来搭,再次把积木当枪,作开枪状。
幼儿A自言自语来到了灯塔状建筑前,又碰又摇,第二次碰倒了塔状建筑,幼儿B过来推走A,把积木还原。幼儿A在B搭的时候,从中间抽走了一块积木,灯塔状建筑第三次被弄倒了,幼儿B看起来有点生气,拿起积木在地上敲了敲,说:坏蛋,并又重新搭好。而A则又第四次碰倒了B搭好的灯塔建筑,B反抗,用手拍打了A的手,并面露哭状。幼儿A走开,一会儿又在旁边走来走去,在积木筐里拿积木,幼儿B继续找材料再次重新搭塔。
分析评价:
1. 在行为习惯方面:游戏中,幼儿A一直处于无所事事的摆弄积木
状态,几乎无建构行为;整个过程出现多次破坏行为,将B搭的塔状建筑反复弄倒,也反映了小班幼儿建构活动的特征。
2. 在规则意识方面:幼儿A多次故意破坏别人的建构作品,没有很
好地遵守不破坏他人作品的规则。幼儿B多次用积木敲打地面,没有爱护积木的习惯,并且作品被别人破坏后,有不礼貌的词语出现,如:坏蛋。
3. 在情绪控制方面:幼儿B的建构物几次被A弄倒,幼儿B用积木
轻敲地面表达不满,然后恢复积木,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体现了幼儿B的情绪较稳定,不因为一点小事哭闹。
4. 在主题目的性方面:幼儿B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建构行为有垒高和不断恢复被A破坏了的建筑,这个过程反映了A的达到了小班幼儿建构水平,且表现出了A较好的坚持性。
5. 在知识经验方面:幼儿B用三个粗圆柱、一个较粗的长方体和若干稍细圆柱垒高搭建塔,可以看出幼儿B能够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关系及空间关系,知道怎样搭搭得更高。
6. 在游戏主题方面:幼儿B在建构过程中,两次拿着积木(长方形)当作枪,这是以物代物的象征性游戏,同时也反映出小班幼儿游戏主题不稳定的特点。
支持策略:
1. 对幼儿AB进行个别教育,指出A不好的行为习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帮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建构技能。指出B要爱护积木,要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在班级内,和孩子进行谈话,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建构游戏的行为习惯。
2. 教师可以将建构水平较好的幼儿或社会性交往较好的幼儿安排和他们一起游戏;可带小班幼儿参观中大班幼儿的建构活动。
3. 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的建构游戏,并适时地介入(比如游戏没有进展的时候),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示范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