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进入阅读屋,与孩子一起阅读,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更多的家长也很重视幼儿的阅读量,但还缺少恰当的指导方法,而我们开展的阅读教学是幼儿文学活动的充实和整合,不是把识字作为唯一的内容和方式,而是在培养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文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帮助幼儿分析画面内容,观察画面元素,提高幼儿读懂画面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功能。
《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吸引幼儿喜欢和成人一起看图书,并愿意自己看熟悉的、感兴趣的图画书;引导幼儿一页一页翻看图画书,喜欢发现、指认、讲述画面中感兴趣的人或物。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念的指导下,幼儿阅读教育中,重视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幼儿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淡化了对幼儿识字阅读的教学,更强调重视培养的是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自己会真正地阅读图书的能力。
如何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画面阅读能力呢?
1.日常生活中真人、真物、真景的观察,帮助幼儿熟悉、理解画面
在一日的真实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真实生活环境,自然景物、熟悉的人物的动作表情,体验人物的想法,进一步扩展到不同的画面中,进行阅读理解。例如:户外活动请幼儿观察不同的环境变化室内室外的环境、幼儿在户外游戏时的不同的动作姿态等观察,能够有效地梳理幼儿的经验,从而过渡到图书内容。
2.通过亲子阅读的形式,激发幼儿阅读画面的兴趣
通过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的形式,让家长真正成为幼儿阅读的伙伴,减少家长的直接讲述。在以往都是家长讲幼儿听,幼儿只是记住家长讲的内容,家长很少引导幼去真正观察画面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重点让家长帮助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伴有适时适当的提问请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真正让幼儿体验到阅读的的兴趣,获得成功感。
3.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引导幼儿读懂画面
通过利用不同的问答形式,如开放式提问,即所提问题“大”“活”“深”。“大”即提问范围大,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回答;“活”即提问从幼儿思维现状出发,顺着幼儿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按教师的意图要求幼儿回答;“深”指的是提问不局限于一幅画,而是着眼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然后过渡到幼儿间进行提问,幼儿回答,最后进行反复问答式交谈。通过连续的画面,引导幼儿进行反复式的问答交流,主要让幼儿进行反复问答,能进行对话交流。在进行讲述过程中我们本着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提问。
4.通过尝试现代信息教育手段——flash、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读懂画面
为了让幼儿真实更明显的去理解画面关系,理解各种情节动作,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把图书内容制作成电子图书,让幼儿通过视、听、操作等形式,更加理解画面内容,如图书《小蜗牛找姥姥》就是通过演示小蜗牛通过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姥姥,幼儿一边看色彩鲜艳、动作夸张的画面,一边聆听画面的录音讲述,这样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和理解的能力。
5.通过采用遮盖法演示的形式,引导幼儿建立画面之间的联系
主要通过观查不同的标记符号,理解画面内容,利用“遮盖法”帮助幼儿进行大胆猜想,并建立画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猜想、读懂画面的内容。在以往教师通常是出示整个图书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现在则采用部分遮盖的形式让幼儿只观察部分的内容。例如在大书阅读《花儿不见了》的活动中,教师没有完整出示一页书,而是把部分内容遮挡起来,让幼儿观察,小鹿头上的大包是怎么来的?是谁弄的?引发幼儿猜想前一幅的内容,从而更能准确地建立画面之间的联系,原来是小蜜蜂发现花儿不见了非常生气,就去蛰小鹿,被叮了大包。
6.通过游戏的形式,读懂画面的意思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采用引出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读懂画面意思,例如《皮球哪去了》开始时,先请来一个小客人做游戏,然后过渡到图书内容,再找到皮球之后,和幼儿玩猜一猜、找一找的游戏,更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我来做、你来猜,在研究动作时教师模仿不同的动作,请幼儿猜猜在做什么。幼儿的兴趣很高,都喜欢模仿猜动作,在玩表情变变的游戏时,幼儿通过变脸谱的形式,了解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为阅读画面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