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草地上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对近期正在观察的蒲公英兴趣浓厚,每当发现有可以吹的种子花球时就采下来一口气把种子吹散,看到种子飞起来,孩子们开心极了。老师想用手机记录孩子的这个时刻,手机恰巧没带在身边,就请一名幼儿去教室帮老师拿一下手机,并对身边的孩子说:“这些蒲公英先别采下来,等我待会拿到手机给你们拍照时再吹,好吗?”孩子们回答:“好!”还在远处活动的孩子没听到,时不时有孩子跑过来想要采蒲公英的种子花球,这时,小L总会在其他同伴想要采的时候快速跑到他们身边大声喊:“不要采!等老师拿了手机再采!”听了他的话,其他孩子纷纷离开。等其他孩子离开后,小L却径直跑到了草丛边,蹲下来立马摘了一朵蒲公英种子球,举起来顺势一吹。我看到了,立即问他:“小L,你怎么自己吹了!”他对我眯着眼睛笑着说:“我试试看呀!”说完便跑走了。有孩子也跑来气愤地向我告状:“小L不让我们吹,自己却吹了蒲公英!”听到同伴的告状,小L会躲闪一在一边,脸上保持着有点尴尬的笑意。我对他说:“要求别人不要做的事,自己也不能做,知道吗?”他说:“我知道呀,我待会不采了。”当大家继续开始分散活动时,小L又跑到蒲公英旁采了一朵,继续快速一吹,笑嘻嘻的立即跑开了。
分析评价:
1.当老师告诉幼儿,先不要采蒲公英时,小L也听到了要求,并且会严厉制止没有听到要求的幼儿别采蒲公英,且音量很大,带着指令性的感觉。《指南》中指出,该年龄段的幼儿“能够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可见,小L在与同伴互动时处于强势地位,喜欢对同伴的行为发号施令。
2.《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从教师提出“不吹蒲公英”的要求,到小朋友来告小L的状,老师对小L进行语言教育几个环节可以看出:他清楚地知道老师的要求是什么,也知道大家发现他采了蒲公英,都在议论他。
3.小L明知活动的要求是什么却自己不遵守,这是故意为之的行为。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显然,小L并没有重视规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有想要吸引同伴和老师注意的意图,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及时用错误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指导策略:
1.小L平日在与同伴相处时常带有攻击性,不友好的状态比较多,从他此次明知故犯、故意挑衅的情形看,其他他是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到他。只是他的方式是破坏行为,小L的内心也是比较敏感的。针对他的心理,教师应与他多进行语言沟通,生活中及时发现他潜藏的一些行为,提前发现和化解,对他有良好、积极表现的行为进行正面鼓励。
2.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中成人对他错误行为的态度,以及成人对他的管处程度,制定家庭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