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现象:
A年龄6岁在绘画中与同组的幼儿发生了争执。“小鱼老师,A把我的画上乱涂了很多圈圈”B很愤怒地说。“老师他把我的蛋糕涂上了黑色”C……一连串的报告声中,我急忙走过去看着A同桌的小伙伴即将画好的纸上一片狼藉。“A,你为什么把小朋友的纸上乱涂乱画,你在做什么?”我有些生气地说,口气也有些生硬起来。A辩解道:“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不小心弄到他们的上面,我只是想看看他们画的怎么样?”边说眼泪从脸上滑落。我说:“那你看别人的为什么要搞破坏呢!”听着A的辩解我越发生气。A委屈地说:“我想和他们画一样的爱心和人,可是他们不让我看!于是大哭了起来。当天放学,我将这件事情与孩子的爷爷进行了沟通。
二、案例分析:
1.纲要中指出大班幼儿能够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大班幼儿的理智感增强,愿意思考,喜欢创造,在绘画中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A的绘画水平较同班幼儿整体水平之下,处于机械模仿的过程。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运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和同伴进行了沟通,当其他幼儿不愿意将绘画内容与他分享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破坏了别人的绘画作品。
2.幼儿在班级中很少与其他幼儿交流,因为绘画作品每次都一直得不到教师和幼儿的表扬,在别的幼儿作品展示和评价的时候,他总是没有来得及完成。久而久之对绘画的兴趣、自信心都比较缺乏,从而不敢落笔。
3.教师在幼儿绘画前说了一句提醒的话。“请不要和其他幼儿画一样的画,自己动脑筋画!”就是这么一句可能很多老师在美术绘画中都会用到的指导语,其他幼儿就拒绝了A的模仿和学习。我在说这句话的初衷是希望幼儿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出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作品,却造成了幼儿不愿意分享的情况。
三、案例研究目标、措施:
第一阶段
1.通过老师对孩子的跟踪观察,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做到先了解,再解决。
2.逐步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第二阶段
1.不在同伴面前指责孩子,注意挖掘孩子的长处。
2.采取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树立孩子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让先思溢成为同伴心目中的好孩子,好榜样。
第三阶段
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和谐而又愉悦的环境,并根据每一活动的主题,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
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课程内容,敞开心扉,说心中想说,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情感。
耐心帮助、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会最终获得成功的愉快。从而使那些曾经灰心失望的学生进一步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强化培养其进取心,克服自卑自亢心理。
首先教师对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予肯定性评价,并带动幼儿对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进行主动评价。其次,教师在指导中一定要考虑所有幼儿的实际水平,正能量地指导幼儿乐于分享,乐于帮助,乐于交流的学习品质。总而言之,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给A这些发展在班级水平较慢的幼儿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欣赏感受幼儿绘画作品的美,尊重幼儿绘画时的内心,给幼儿更多更积极快乐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