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一
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市级课题 > 课题研究一 > 正文
论文开题报告(适度调整版本)
时间:2018-12-18 14:39:15来源:课题研究一 作者:admin点击数:

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分类递进的课程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苏州市虎丘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分类递进的课程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是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是一种实践探索,致力于将幼儿德育与园本课程进行融合,搭建一个开发园本课程的新平台。

一、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社会环境的变迁,儿童行为问题呈增加趋势。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法,导致子女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隔代教养”现象的普遍发生,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致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另外,有些单亲家庭放任式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不良的习惯也会伴随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3~6岁的幼儿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实现幼儿良好品格以及思维行动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证明,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6岁以前的发展是最为快速和奠基性的,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延续人的一生,若孩子超过12岁,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而随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全面推进,幼儿教育的良好习惯培养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三章第五条也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要求“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这些都能反映出幼儿期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园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已经通过集体教学、日常谈话、环境熏陶、好习惯评奖等形式,将各种好习惯渗透其中。但是由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综合化的动态过程,如何把理念变为操作范式,还缺乏一种机制,许多老师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要真正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称为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走课程化的道路。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近期,我们对国内外幼儿习惯培养及课程化情况进行了检索,现归纳整理如下:

(一)国外关于习惯和习惯养成的研究

美国:不专门开设一门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包括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如开设宗教课,教育孩子行善积德,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

德国:首先抓住核心道德价值观,譬如关爱、诚实、公平、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更重视隐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充分利用环境、榜样、解释、劝诫、体验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法国: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以人权教育为核心的法国公民教育富有特色。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教育界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法规,旨在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

英国:英国人一向认为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会的事情,所以学校的德育课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内容包括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等。

日本:十分注重实效,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校的道德课程来进行,根据儿童身体发展的规律、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与德育课程相配合。日本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旅游、实地考察。

韩国: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成为韩国学校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因而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有国籍的教育”。他们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

(二)国内关于习惯和习惯养成的研究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综上,国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幼儿行为习惯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以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为主;而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习惯培养的方法以及幼儿存在的问题行为上。可见,国内外对幼儿习惯养成的研究都有各自的偏重,国内偏重方法和问题,国外偏重道德,都没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虎幼历年来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充分挖掘和应用特有的地域优势下,我们深深感受到学前教育需要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方面做大、做深、做实:如何做人、如何做有内涵的人,如何做有内涵的中国人,以此展现中国人的气概。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拓展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尝试将德育变为丰富的幼儿活动,从小润泽幼儿的心灵,涵养幼儿的内心世界,播种下好习惯的种子。

三、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的理论:

儿童通过同化先辈创造出的文化基本构造,并获得支配这种文化构造的能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良好习惯与“教养”有密切关联。某种意义上的良好习惯可以视作对先辈创造出的文化构造在理解意义的基础、自觉地表现出不加思索的自动行为。

2.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

任何学习都是有条件的,习惯的培养同样如此。习惯的养成有环境的影响、文化制约和主体参与和体验等条件,但是条件与条件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觉到自悟的完整过程。

3.整合课程理论:

幼儿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是整合的,活动的和生活化的。国际国内已有几种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以主题网络进行整合的“主题模式”、以游戏为内容进行整合的“游戏活动模式”、以家长资源为辅助的“社区活动模式”等。而无论哪种整合方式,我们研究的落脚点都在“儿童发展”这四个字上,我们的整合观是整合“活动目标与内容”,整合“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方法和手段”,避免简单、笼统、盲目的堆砌。遵循“生活——体验——整合”的原则,引领德育的内涵发展。

四、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成长成才道路上坚定的基石,良好的习惯在幼儿的健康成长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做为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观察,以身做则,对幼儿思想与行为的分析,与家长的协作配合,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实现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课题中,我们将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国家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为指导,以园所特点为基础,以幼儿发展为本,精心筛选适合幼儿的良好习惯,设计循序渐进的习惯培养方式,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习惯教育内容。

幼儿:《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 18岁的人,1994年以前国际上通常把14岁以下的人定义为儿童,而幼儿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无论在体格和神经发育上还是在心理和智能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根据这一概念,我国把处于2.5岁~6岁之间的儿童定义为幼儿。在本研究中的幼儿也按照这一概念,指的是年龄处于2.5岁~6岁之间的儿童。

良好习惯:“习惯”概念采纳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综合定义。具体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自动自觉行为。“习惯”分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是幼儿个体经验的炼制和行为表现。良好习惯指对幼儿后继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反之,阻碍或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习惯称不良习惯。习惯跟品德有关联,习惯培养是一种道德学习。

课程化:“课程化”和“课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指教育的轨道,“课程化”指建构这种教育轨道的过程。针对良好习惯培养的随意性、分散性、无序性现状,整合园本课程建设,使良好习惯培养目标清晰、有序,形成一个框架体系,这个渐进的过程界定为课程化。

虽然目前对“课程”概念的诠释也有许多种理解,但是本课题采纳的是“课程”的原始定义:学校教育的轨道。课程化指设计这种轨道、并保障学校教育在这个轨道上运作和展开。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子课题设置

(一) 预期目标:

1.建立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开发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资源,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共同承担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任务,促进幼儿发展。

2.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设计养成教育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通过对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的改良和创新,提升习惯养成教育办学品

牌,促进园所发展。

(二)子课题设置:

本课题旨在把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纳入到园本课程建设中,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形成既有地域特点又有推广价值的的园本课程。课题研究根据三大任务,分设以下三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幼儿良好习惯的分类和培养目标研究

以《纲要》、《指南》中与习惯教育有关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坚持按照《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去确定内容选择的原则,根据我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拟分生活课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学习课程四大板块,分别确立体现习惯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由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活动目标构成的三级目标体系,并根据目标体系逐步生成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幼儿园习惯培养课程主题实践活动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目标依据与支持。

子课题二,结合幼儿生活,开展分类分级,课程化游戏化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案例研究

贯彻习惯教育园本文化精神,学习习惯教育理论以及《纲要》、《指南》中各领域的精神和要求,从幼儿园生成习惯培养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幼儿园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查,充分挖掘、规划、整合园内外一切可利用的习惯培养课程资源,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库,为幼儿园习惯培养课程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子课题三,幼儿良好习惯实证研究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中有指导性教育,也有非指导性教育。建立起家园合作的操作平台,保障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从文化视野确立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子课题二采用项目设计研究法与子课题三采用行动研究法虽然都有行动和反思的共同特征,但是题目设计研究从上而下,强调顶层设计,行动研究自下而上,强调“行动——反思——完善调整”,没有框架。

六、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加强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对园本化研究的认识,并分析过去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出利弊,进行梳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搜集有关幼儿习惯培养教育中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的习惯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行动——反思——总结调整”三次循环,确立园本课程体系,及时调整计划与策略,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地将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改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幼儿行文习惯和幼儿的相关研究和常用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总体上把握了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现状和幼儿教育的现状,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同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在掌握他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启示。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幼儿及家庭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认识,及家长对幼儿习惯培养的意见及建议。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及家庭通过课题研究后,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行动研究法:围绕习惯养成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发展方面等开展实践性探究,并进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内涵和价值。

(三)研究对象:

我园小、中、大班三个年级段全体幼儿、教师、家长。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时间为三年:2016年6月——2019年6月

1.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

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学习相关理论,关注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课题动向,反思“十二五——吴地节日文化在园本化的实践研究”中有关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组建课题组核心人员,拟定子课题框架,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8年12月)

课题开题,进行课题论证,完善课题方案。撰写子课题方案。围绕子课题,分工合作,并做好前期调查问卷,有重点的收集、架构、整合生活课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学习课程主题方案,初步形成主题网络和游戏网络。

3.中期汇报阶段:(2018年5月——2018年12月)

逐步积累、编写“十三五”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课程教材。加强课题管理,做好年度小结和阶段性总结。不断反思——调整——总结,进行主题、个案积累与研究,做好中期汇报。

4.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全面评析,整理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五)课题成员组成和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张晓岚(策划、组织、统筹、指导)

课题组副组长:徐 静(策划、协调、管理、研究)

子课题一组长:张静雯

子课题二组长:徐 静

子课题三组长:金晓芳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汇编“生活、活动、学习、游戏四大版块”主题网络,编写园本教材,建构一套课程体系。形成“良好习惯养成”的校园文化特色,深化办园品牌内涵。

2.自编园本幼儿操作材料:好习惯养成童话剧本和绘本。

3.汇编教师论文、教学活动案例集。

4.建立园本习惯养成课程资源库,完善和拓展互联网+功能,进而带动和影响每个家庭,辐射社会。

5.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力量:

幼儿园成立园长带头的课题组,由课题组核心成员计划管理,形成各子课题负责网络。

课题组主持人:省优秀青年教师、市双十佳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杏坛精英,参加过“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及发表。

参加本次课题申报的主研人员都是区学科带头人及教坛新秀,她们均承担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一直以教科研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在以往参与课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设计出多个公开活动均获得好评,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2.研究基础:

(1)我园对幼儿德育、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视,平时的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布置中都对此进行了渗透。可以说,幼儿是有一定的习惯基础的。

(2)制定严格的教科研制度,保证每位教师每学期都有反思交流观摩活动,并撰写相关教科研论文。

3.保障条件:

1.我园班班开通互联网,为教师在网上搜索资料提供方便;另外幼儿园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及课题研究书籍,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保障。

2.幼儿园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课题研究,专款用于学习、外出参观培训、奖励,购买相关资料、添置研究所需设施设备等,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我园是一所省优质园,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文化引领、团队建设、教科研为先导;坚持不断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与目标,自主选择子课题,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研究任务,鼓励教师注重积累过程性资料、加强反思撰写课题论文;定期邀请课题专家(如:姑苏区教体局教育处处长、市区级教研员、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主任等)来园指导、培训和研讨,同时作为苏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地园,教科研工作也得到了高校老师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定期参与园本课题研究,大大提升教师们教科研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进而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规范、更久远。助推我园保教质量和内涵发展更具张力和活力。

课题研究是一个预设和生成互动的过程,《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课程化的实践研究》一定会在不断深入展开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我们将采取“理论先导、行为跟进、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的策略,努力将课题研究推向纵深,保障规划课题的按时、优质完成。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