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一
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省级课题 > 课题研究一 > 正文
《吴地节日文化的园本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8-05-15 17:58:12来源: 作者:xujing点击数: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特有的重大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人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观念等集中的展示。中国特定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显性表达。

幼儿园开展节日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进行文化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纲要》的重要环节。我园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的课题研究,从虎丘文化到十二五课题的吴文化的园本实践研究,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中蕴含着丰润、多元的文化元素,我们竭力做好有效引导,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节日文化的魅力,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充分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感受、认知、融合、更新,使幼儿在与节日文化的浸润中,成为节日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使节日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长卷上一个熠熠生辉的明珠。

我们通过“十二五”的课题研究,致力于吴地节日文化园本化课程的行动实践,形成富有我园特色的品牌,从传承吴地节日文化,养育了幼儿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二、概念界定

吴地节日文化:节日文化指以某种生活方式用某种仪式反映出来的信仰以及文化形态,有鲜明的时空性。指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为中心,吴地人民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结合传统习俗和四季节气,梳理了十二个“我们的节日”,主要指正月灯彩节,二月里春龙节,三月三嬉戏节,四月神仙节,五月戏水节,六月晒书节,七月巧手节,八月金桂节,九月九九节,十月新米节,十一月消寒节,十二月腊八节。

园本:与“校本”同义,以自己园所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园本化:是一个过程,具体指以园所特点为基础,融吴地节日文化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德育教育中,以期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节日教育内容的构建过程。

三、研究目标、子课题设置

(1)研究总目标:

1.通过吴地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萌发幼儿德育情感。

2.挖掘吴地节日文化内涵,营造吴地节日文化环境,开发节日课程资源,形成系列的吴地节日教育内容。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家长观念,提高社会家庭对吴地节日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视。

4.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设计园本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把吴地节日文化纳入到园本课程建设中,在传承与创新中渗透浓郁的节日文化,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园本教育内容。

子课题一:吴地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做“全”:积淀以往收集的园本节日主题资料,形成主题教学、主题区域、主题游戏等一系列分年龄段的“新十二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方案,与幼儿一日教学活动充分融合。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俗风情、知识情感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园幼儿的园本教材。

(2)做“优”:提炼节日活动中的优质教学方案,从内容的选择到目标的制定、活动方案的设计都需反复斟酌,通过不断地打磨优化活动方案。

(3)做“细”: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知识等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将集体活动内容细化到区域、游戏中,做到不断细化、点滴浸润。让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趣味性。

(4)做“实”:切实与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做好每次节日主题的三次审议:主题前、主题中、主题后。用心设计活动方案,群策群力修改活动设计,多次试教并做好集体评课,最终积累务实可尝试的主题活动方案。

(5)做“远”:不断修整、完善主题活动资料,最终形成园本节日教材,充分运用将之在我园各年龄段实施,将之与幼儿日常教学结合,形成我园特色教学。

子课题二:吴地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求“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大量的有关节日文化教育资源,详细分析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从中寻找有价值内容。

(2)求“广”:落实实践活动基地,与虎丘山风景区、山塘文物研究所、五人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年段按计划开发节日文化教育资源。

(3)求“真”:利用节日契机,组织幼儿走向社区,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到社区内参观、学习与观察。

(4)求“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请家长、社区人员与园内幼儿一起开展各项节日活动,如:让社区老人、未入园的小孩等感受到吴地节日文化的快乐。

(5)求“实”: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反思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通过主题展版、教育随笔、经验论文等形式进行交流展示,相互调整学习,共同讨论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

子课题三 :吴地节日文化教育对幼儿及家庭的影响

(1)深“研”:拟定并发放家长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幼儿及家长的职业及特长,对家长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调动家长投入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2)深“挖”:实施家长助教活动,形成教育联盟,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邀请具有某种职业或专业、技能优势的家长直接参与节日文化教学活动。利用家长资源,为节日活动出力添彩,邀请有民间手艺的家长参与节日活动,为幼儿演示手指上的姑苏文化,

(3)深“探”: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反思吴地节日文化教育对幼儿及家庭的影响,并通过个案研究、教育随笔、经验论文等形式进行交流展示,相互调整学习,共同讨论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

(4)深“思”: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采用问卷法对部分家长、幼儿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幼儿及家长在节日文化教育中的变化及收获,并作出评价。建立吴地节日文化家长志愿者团队,邀请家长参与节日活动及课题的反思活动。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采用“田园式”主题课程研究方式,即在幼儿生活的实际场景中,以节日文化为核心,设计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让幼儿充分进行文化实践,体验节日文化的学习意义,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首先,加强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对园本化研究的认识,并分析过去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出利弊,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搜集有关吴地节日文化教育中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的节日民俗教育的内容。最后通过“行动——反思——总结调整”三次循环,确立园本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及时调整计划与策略,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地将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改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

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各类相关著作,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面了解幼儿节日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中获得启示,以指导我园实施吴地节日文化教育。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幼儿及家庭对吴地节日文化的认识,及家长对节日课程的意见及建议。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及家庭通过课题研究后,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行动研究法:围绕吴地节日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发展方面等开展实践性探究,并进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内涵和价值。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立足本土地域特点,彰显鲜明的园本化吴地节日文化核心价值观。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学习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制约,所谓社会文化指一种社会信仰以及在这种信仰指导下的社会行为。具体反映在生活方式上,其中节日文化是一个组成部分。丰盈多元的节日文化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世代相传的节日是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智慧,我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效衔接,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节日,贴切幼儿生活,易于被幼儿接受和理解。我们多次请教当地的民俗专家,收集相关的民族传统、四季节气和当地风俗资料,梳理了具有吴地特色的十个节日,主要是指灯彩节、春龙节、嬉戏节、神仙节、戏水节、金桂节、九九节、新米节、消寒节、腊八节。每个节日,组成一个学习主题单元,构建课程目标和实施方案。

具有地域特色的吴地节日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忽视其自身严密完整的内在体系,传统节日文化就其要素来看,包括传统节日文化精神、节庆用具、用语、饮食等,各要素对于幼儿都有其相应的教育价值,即有助于幼儿个性品质、社会化语言、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挖掘节日文化时,以地域特色及儿童发展为准则,精心筛选,有效整合,遵循了以下原则:

1.选择适合本土地域的节日文化资源与素材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的节日风俗及文化也会因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我园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一些节日的风俗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我们以长江流域的节日风俗为主要内容,也适当了解一些其他的风俗,开拓幼儿的视野。金桂节一般都有赏桂花、吃月饼的习俗,此时适逢九月开学,因而江阴那边还有舅舅要给即将上学的外甥准备“聪明伶俐”包,里面装上一把葱(聪)、一面镜子(明)、菱角(伶)、梨子(俐),寄语孩子上学能够聪明伶俐。我们仿照这个习俗,在开学初期就给小虎娃们准备了“聪明伶俐”袋,希望我们的小虎娃都能够聪明伶俐,健康成长。依据吴地地域特点,选择适合当地风俗的内容,与幼儿分享与体验,以此传承吴地人民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节日文化,凸显地域文化的价值观。

2.组织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所谓游戏学习方式是指幼儿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构建意义的实践活动。传统节日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相关节日中有很多是文明的、积极的内容,蕴含劳动人民优良的道德品质,不过也存在一些封建迷信、不合时宜的的内容,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其剔除、调整或者改造。如嬉戏节(清明)有祭祀先人的风俗,关于祭祀,并不适宜幼儿开展活动,我们就组织幼儿围绕踏青开展放风筝、做青团、玩蹴鞠等活动,体验春天嬉戏的乐趣。

3.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道德内涵。

文化是一个多元和包容的概念,在吴地节日文化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以幼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文化价值对幼儿的道德影响。我国悠久历史,一代代的父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良传统,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更是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沉淀下来的的璀璨明珠。尊敬长辈、诚实善良、自信勇敢、勤俭节约这些优良品质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中得以呈现和发扬。幼儿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传统文化节日教育与幼儿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让幼儿在多个传统节日蕴含的不同品德内涵活动的开展中得以浸润。为了让祖国的下一代能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幼儿园结合园本主题节日,以传统节日活动为切入口,引导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感受、了解、弘扬传统美德。

灯彩节—快乐:春节后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幼儿走三桥、做灯笼、搓元宵,与家人、朋友共同体悟幸福与快乐。

春龙节—成长:“龙抬头”万物复苏,长大一岁的幼儿发现变化、体验成长。

嬉戏节—向上:清明时节,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激励幼儿养成积极向上品质。

神仙节—自信:农历四月十四是苏州人的“轧神仙”日,幼儿参与或组织“神仙庙会”,展现才华与自信。

戏水节—爱国:端午不仅是吃粽子、划龙舟,屈原精神让幼儿的爱国情结油然而生。

金桂节—感恩:中秋全家团聚,亲人间只有互存感恩,家庭才能更和睦。

九九节—敬老:重阳敬老,孝顺老人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新米节—惜粮:稻谷飘香时,幼儿走进农田感受丰收,知道惜粮的重要性。

消寒节—勇敢:“冬至数九天”,幼儿不惧寒冷,养成勇敢无畏的精神。

腊八节—节俭:小小积谷甏、香香腊八粥,告诉幼儿的是一个节俭的道理。

(二)丰润园本课程特色,创设园本化吴地节日文化育人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以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中,环境教育是一门隐性课程,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做到充分挖掘每个传统节日的内涵,营造浓郁吴地节日文化氛围,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成为吴地文化传承的媒介,让环境与儿童能真正对话,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逐渐认识和了解吴地节日文化。

1.呈现浓郁的吴地文化气息的园所环境。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将吴地文化的元素渗透于整个大环境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装饰,如花窗、檐廊、青瓦白墙随处可见,走进校园,吴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节日文化的环境创设是孩子们对节日文化了解的初体验,通过一些显性有特色的节日环境布置,能够为幼儿呈现一个真实、愉悦的节日现场。节日课程来源于生活,创设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孩子真实感受的节日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促使幼儿对传统节日有着主动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需求。(附件一,校园文化建设)

2.创设有层次的节日文化元素的探索环境。

每个班在创设班级环境时,均能够将吴地节日文化要素融于环境、融于自主游戏中,创设欣赏、操作、互动为一体的吴地节日环境。节日风俗的图片、时令食品的展示、趣味十足的民间游戏材料,等等让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小手动起来,包粽子、做香袋、画五毒衣、做豆贴画等等,结合孩子的不同需求投放多层次的材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有效的生活游戏经验继而获取节日的知识与经验。(附件二,室场文化建设)

3.营造亲切自然的吴语言交流环境。

苏州话作为吴语方言的代表,素以优美软糯著称,可是随着人口多样化和普通话的普及,“吴侬软语”的传承遇到了新的挑战,无论是“老苏州”还是“新苏州”,都不能熟练掌握苏州话。讲好一口软糯的苏州话也是我们节日文化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苏州童谣短小精悍,风趣幽默,且语言平直朴实,可读性强。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以苏州童谣为学习切入口,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节日的苏州童谣,各班积极开展苏州话特色研究,慢慢的,幼儿能听懂苏州话、会用苏州话打招呼、喜欢念节日童谣。丰富多彩的苏州话学习、展示,也吸引了家长参与到了苏州话普及活动中来。(附件三,活动实况资料)

(三)顺应幼儿发展完善有特色的园本化吴地节日文化主题课程。

传统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综合性和稳定活动内容的特定的日子,仅仅依靠一次、两次的节日庆祝活动,并不能将节日文化真正浸润于孩子的生活与心灵。而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由文化衍生出来的,是幼儿感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的最佳途径。逐步探索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最终形成适合我园幼儿成长的特有的园本主题课程。

1.做到园本节日主题与基础性课程的有效融合

节日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不是幼儿园里的一条教育的单线,它能够很自然的融入我们的一日生活,与幼儿园常规基础课程无缝对接,有效融合。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时,将其吴地节日主题基础性主题活动紧密联系,如新年过后的主题是“我长大了”,适逢春龙节,其节日核心词就是“成长”,基础课程与节日课程的内容交汇在一起,通过多元多层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引导幼儿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感受成长的喜悦。

2.构建起了有层次的园本节日主题基本结构

园本节日文化课程融于幼儿的各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小中大班不同的生活经验,年龄差异,知识需求对各个节日的主题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等进行了分层次的梳理和衔接,每个年龄段实施目标的着眼点都与幼儿当前的发展相结合。梳理出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适合各班的脉络清晰的节日主题结构。

3.设计了适合各年龄段操作实施的学习性区域节日安排表

吴地节日文化中有着丰富有趣的内容,可说可玩可看,是孩子进行区域游戏中的一个“游戏宝库”,教师在进行相关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挖掘当前节日中民俗元素,收集和整理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节日游戏,将之与各个游戏区域相结合。制定出适合各班幼儿的操作性强的学习性区域安排表,对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有效观察、指导和评价。(附件四,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

以小班金桂节语言区为例:

区域名称

核心经验

(课程目标与主题目标)

区域内容

(★为重点关注)

材料提供

观察与指导要点

幼儿在区域中可能做的事

以及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

语言区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小朋友与月亮、太阳交朋友的快乐。

2.愿意交流自己喜欢吃的中秋美食,能说出食物的名字和口味。

1.绘本阅读《月亮,你好吗》

2.谈话:金桂节里的好吃的

1.绘本6本

2.各种口味的月饼、糖芋艿、糖桂花、桂花酒等(实物)、塑料小刀、小碗、小叉子。

1.观察:幼儿的取放习惯和阅读方式。

指导:指导幼儿按标记取放图书、分辨封面和封底、一页一页翻阅、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或短句说说画面的内容。

2.观察:幼儿是否愿意主动交流对食物的感受。

指导:指导幼儿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食物的味道和形状,如:甜甜的、咸咸的、圆圆的等。

1.经常向教师提问书中的问题。

2.不明白的图片向教师提问。

3.主动品尝不同口味的月饼并表达自己的喜好。

4.只参与品尝,但说不清自己更偏爱那些口味。

可能获得的经验:

5.掌握了取放图书的规则和初步的阅读方法。

6.知道月饼形状多样,口味丰富。

7.了解金桂节几种主要的节令美食。

4.实现了幼儿在吴地节日文化课程中的自我构建与情感内化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游戏的主人,幼儿在不断的游戏、探索、互动中获取经验,习得知识,在主动建构中自我发展,让孩子自己寻找更为喜欢、合适的过节方式,如:我们将传统的端午节更迭完善成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戏水节”,让孩子充分和水互动起来,在进行该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知体验了传统端午节的来源和风俗,更感受到园本节日“戏水节”的趣味性。幼儿们全副武装穿好雨衣雨裤雨鞋,手拿水枪,在幼儿园上演一场欢畅淋漓,水花四溅的“戏水大战”。活动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教师则是活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让孩子跟着兴趣走,在游戏活动中探索水的秘密,感受玩水的乐趣。

节日还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节日活动能让幼儿的道德情感得到内化与发展,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戏水节”有着“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我们紧扣“戏水节”的核心词——爱国,孩子们一起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在幼儿园进行旱地赛龙舟、亲子包粽子的活动,邀请社区的爷爷奶奶们一起参加,萌发幼儿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附件五,幼儿情感内化个案)

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吴地节日文化课程内容,建构补充性活动,将吴地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吴地节日文化的熏陶。

(四)家园共育构建起通畅的园本化吴地节日文化研究的家园通道。

1.课程前的调查——收集梳理、归类提升

针对我园小班新生家长进行发放调查问卷,经过一学期的节日课程的学习,做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和反馈,了解节日课程在家庭中的具体影响。

2.课程中的互动——爸妈当班、融合教育

我们鼓励家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及特长招募一些家长志愿者参与爸妈当班的活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商讨节日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及相关策划。通过爸妈当班活动让家长先感受起节日文化的习俗、传统故事、文化美德从而通过这种家园融合的方式将节日文化更好地融进教育中,大大地提高幼儿对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家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3.课程后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幼儿

我园12个文化节日,除了2个节日在假期中,其余10个节日分上下学期开展。每一次的开展中,我们的孩子获得了什么?在三年的节日课程开展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我们在可持续的课程中观察节日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观察,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看出幼儿的综合发展。

4.课程实践成果展示——时光宝盒,聚焦活动

为了将幼儿及家长参与节日活动的情况,我们用借助时光宝盒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家幼一起互动点赞。并且策划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家幼一起制作一些节日里的美食和手工,一起踏上户外去感受节日的风情。

六、反思与展望

一日活动皆课程,我们要将节日文化活动有效融于课程,融于孩子生活的点滴,在年复一年开展的的节日课程研讨中传承与创新,吸纳与融合,在不断反思研究中梳理出更自然、更科学、更实效的园本节日化课程:

1.致力于进一步优化课程整体:每年的节日周而复始,但是每年的孩子不一样,对节日的兴趣点会不一样,老师研讨的视角也不同,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已有的主题课程框架,加强主题审议,总结经验,优化课程,使节日文化精神继续。注重突出“童趣”,始终强调从孩子的视角关注儿童特有的文化,追求孩子自身愉快成功的体验。

2.深化幼儿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做一各睿智的观察者,细致关注孩子、家长、青年教师在课程研究中的发展及需求,做好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成效,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途径了解主题实施中孩子是否喜欢参与活动并获得有效发展;教师的引导和家园联动的方式是否切合实际并真实有效等;吴地节日文化是否渗透幼儿内心并在家庭中产生一定影响。

《吴地节日文化的园本化实践研究》原则上是园本化课程体系的创造性建构。节日文化是课程的载体,吴地仅是一种地域性的特质,要把园本课程跟基础课程融合,把游戏学习真正变成幼儿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还有漫长的改革之路要走。我们将致力传统节日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不断开发、挖掘、融汇,让幼儿徜徉在吴地节日文化的河流中。让吴文化伴随幼儿成长,让幼儿成为吴文化的参与者、实施者、传承者。

附件一,校园文化建设

附件二,室场文化建设

附件三,活动实况资料

附件四,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

附件五,幼儿情感内化个案

参考文献:

【1】 李燕 《幼儿园节日教育行动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郭祥 《传统节日教育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 2009

【3】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 第二版》2011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