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你错得正好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望子成龙”是典型的中国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家长常会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因此我们常会听到:“你要做个乖孩子。”“你要听话,不可以犯错。”这些类似鼓励的话语。但“不犯错”真的就对孩子好吗?居里夫人因为实验室里的一次失误而发现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本想去印度的哥伦布,因为失误发现了美洲大陆。这样想一想,其实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似男人的手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地温柔,细腻地记录着一位母亲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你慢慢来》又与一般教育著作有所不同,它完全没有枯燥乏味的教条,而是一个个短小的亲子的互动小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你会忍不住地读下去。
在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2岁小男孩华安。他很好奇,什么都愿意问上一遍;他很“好学”,德语国语自由切换;他很好动,每次整理干净的房间总会被他弄得好似台风过境一般;而他很幸运,他的妈妈——龙应台女士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并且温柔的母亲。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一则名为《野心》的故事,令我最为感动。作者昔日的同窗在休假时,前来拜访,作者做了进行精心准备。可是当好友之间谈论自己的野心抱负时,华安总是不停地在捣蛋,一会儿抽出磁带条,一会儿又拉粑粑,高冷的好友询问作者后悔吗?“华安悄悄地爬上沙发,整个身体趴在母亲身体上,头靠着母亲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与温软。妈妈环手搂抱着华安,下巴轻轻摩着他的头发,好一会儿不说话。然后她说:‘还好!’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一句“还好”瞬间温柔了我的内心。在作者与好友交谈时,华安几次三番的“捣蛋”,这若搁在一般的家庭中,恐怕妈妈们一定早就呵斥孩子了,即使他是一个只有2岁的孩童。但是作者用她的行为包容了孩子的错误,而且在我看来,也并没有失礼于人前。
绝大多数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犯着各种各样的错误。玩得忘乎所以了,忘记上厕所了,动画片看得太认真以至于没听到妈妈喊吃饭的声音……不同的孩子会犯不同的错误,有时甚至会闯些小祸。但是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呢?我想说的是:我们爱孩子,就应该包容和谅解他的错误。因为错误正是可以帮助他们加深正确的一种体验,有的时候,错误错得正好!
曾经有一次幼儿园家长开放活动,家长旁听教师组织教学。这是一节数学活动《图形找家》,教师请孩子进行操作练习。这时,小池拿着一个错误的图形准备粘贴在练习卡上,一旁的池妈妈着急了,不断提醒。可是小池的小手只是停顿了一下,并没有更换图形。池妈妈便大声呵斥:“你看看清楚!这是什么?怎么可以贴这个呢?应该是这个!”说罢,拍开小池的手,重新拿了一个图片递给小池。而经此一事,小池在活动中再遇操作或表现的机会,总是会万分紧张地看向妈妈,并寻求意见。现在读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以后,不禁在想当时池妈妈如果并没有出面阻止,而是让小池贴错了图形,在之后的活动中可以以此为教学契机,帮助孩子巩固对图形的认知,并再次进行操作。那么,哪种情况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更加有效呢?效果不言而喻,自然是后者,孩子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同时也并不打击孩子的自信。
其实在有的时候,教师再设计教学活动中,也会故意设计几个错漏,引导孩子“犯错”,以此来帮助孩子巩固认识,加深印象。孩子有时候的错误来的正好!孩子“犯错”是人生道路上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孩子们才会成长,才会自我反省、举一反三、自我完善。家长需要理解“错误”的价值,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和“成功”就有同等的正面教育的意义。即使有时候我们会为孩子的错误花费时间、精力、财力,但是作为孩子成长的“学费”,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换回孩子的成功、成才。
就像《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