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一
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市级课题 > 课题研究一 > 正文
《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分类递进的课程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12-25 16:03:52来源: 作者:点击数:

一、课题的提出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作者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全面推进,许多园所也创建了以培养良好习惯为核心的园本课程,但是由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综合化的动态过程,如何把理念变为操作范式,还缺乏一种机制,许多老师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要真正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走课程化的道路。

我们的研究重在实践探索,致力于将幼儿德育与园本课程进行融合,搭建一个开发园本课程的新平台。

二、概念界定

幼儿:《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 18岁的人,1994年以前国际上通常把14岁以下的人定义为儿童,而幼儿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指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无论在体格和神经发育上还是在心理和智能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根据这一概念,我国把处于2.5岁~6岁之间的儿童定义为幼儿。在本研究中的幼儿也按照这一概念,指的是年龄处于2.5岁~6岁之间的儿童。

良好习惯:“习惯”概念采纳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综合定义。具体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自动自觉行为。“习惯”分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是幼儿个体经验的炼制和行为表现。良好习惯指对幼儿后继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反之,阻碍或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习惯称不良习惯。习惯跟品德有关联,习惯培养是一种道德学习。

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在本研究中主要指将幼儿习惯养成目标按不同维度和需要进行分别归类。

递进:汉语词语,在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在本研究中主要指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的一种培养方法。

课程化:“课程化”和“课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指教育的轨道,“课程化”指建构这种教育轨道的过程。针对良好习惯培养的随意性、分散性、无序性现状,整合园本课程建设,使良好习惯培养目标清晰、有序,形成一个框架体系,这个渐进的过程界定为课程化。

虽然目前对“课程”概念的诠释也有许多种理解,但是本课题采纳的是“课程”的原始定义:学校教育的轨道。课程化指设计这种轨道、并保障学校教育在这个轨道上运作和展开。

游戏化:“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技能,丰富儿童的知识,激发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游戏化”就是构建幼儿各种发展可能性的一个过程、一种理念、一套方法。

三、研究目标、子课题设置

研究目标:

1.构建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基本习惯培养目标体系,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2.形成幼儿习惯养成操作范式,开发幼儿习惯养成课程。

3.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对幼儿习惯养成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子课题设置:

子课题一,幼儿良好习惯的分类和培养目标研究

以《纲要》《指南》中与习惯教育有关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坚持按照《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去确定内容选择的原则,根据我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拟分生活课程、交往课程、学习课程三大板块,分别确立体现习惯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由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活动目标构成的三级目标体系,并根据目标体系逐步生成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幼儿园习惯培养课程主题实践活动的生成提供必要的目标依据与支持。

子课题二,结合幼儿生活,开展分类分级、课程化游戏化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案例研究

贯彻习惯教育园本文化精神,学习习惯教育理论以及课程总目标,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充分挖掘、规划、整合园内外一切可利用的习惯培养课程资源,架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的游戏活动,通过观察形成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开发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园本习惯养成课程。

子课题三,幼儿良好习惯实证研究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中有指导性教育,也有非指导性教育,这些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定的依据佐证。课题组将综合前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效果作科学性的综合评估,以便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和策略,提高研究实效。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加强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对园本化研究的认识,并分析过去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出利弊,进行梳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搜集有关幼儿习惯培养教育中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的习惯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行动——反思——总结调整”三次循环,确立园本课程体系,及时调整计划与策略,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地将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改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幼儿行文习惯和幼儿的相关研究和常用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总体上把握了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现状和幼儿教育的现状,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同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在掌握他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有所启示。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幼儿及家庭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认识,及家长对幼儿习惯培养的意见及建议。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及家庭通过课题研究后,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行动研究法:围绕习惯养成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幼儿发展方面等开展实践性探究,并进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内涵和价值。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制度引领,凝练“幼儿习惯培养”内涵

1)诠释理念,形成“虎风童趣”园训

我们对“习惯培养”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诠释,使“习惯培养”变成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行动。我们的园训:虎风童趣——“外追童趣,内炼虎风”。“外追童趣”指教师基于幼儿生活和学习特点,保护幼儿的童趣,让每个幼儿都要充分感受幸福和快乐。“内炼虎风”指培养有坚强意志、不怕失败、刻苦磨炼、善于学习的幼儿,让每位幼儿都成为生龙活虎、积极向上的小虎娃。 学风:问智慧——从小培养幼儿勤学好问的习惯,用自己的智慧去解答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在活动中生成自己的知识,经历属于自己的认知发展过程。

2)优化制度,构建“虎娃培养”方案

制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要体现园所的办学理念,要充满人文精神和正能量,要有利于师幼的成长,要成为“习惯培养”的规范和保障。我们重新修订了《虎幼制度汇编》,其中包含了涉及园所的十二个方面工作、约一百多条规章制度,使园所工作有章可循。

基于《虎幼制度汇编》,我们还构建了多个围绕“习惯培养”的方案,如《虎娃培养方案》中我们制定了培养计划和目标,确立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心灵”主题,梳理了各年龄段的侧重点(小班:健康;中班:文明;大班:爱心),为每个幼儿后继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整体精神面貌、综合素养和生命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又如《虎娃好习惯班集体评选方案》中凸显了“个人成就班级,班级熏陶个人”的互导模式,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激发班集体的竞争意识,全面提高班集体的良好习惯养成。再如《虎娃升旗仪式方案》中紧紧抓住“升旗仪式”这一集体教育的特定时机,培养幼儿爱国爱园的良好情感、推动幼儿对社会、家人以及同伴的关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使“升旗仪式”真正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成为营造健康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主阵地。此外,《虎娃社团实施方案》《传统节庆活动方案》《幼小衔接实施方案》《虎娃发展评估方案》等中,我们也全方位、深层次的贯彻“习惯培养”要求。

2.理念跟进,精塑“幼儿习惯培养”课程

基于对儿童发展的思考,仅仅依靠一两次的习惯培养主题活动,并不能将好习惯的种子真正根植于孩子内心。精塑课程,让幼儿系统全面地去感受体验才是最佳途径。

1)目标开发,使“习惯培养”有理可依

根据幼儿在园活动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幼儿良好习惯目标的分类:幼儿生活、幼儿学习、幼儿交往三个维度,在各维度中细化出分支,分别确立具体的培养目标,采用经验筛选法,通过专家、教师、家长的互动讨论,确认主要的、对幼儿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目标,并根据幼儿年龄水平细化层级要求。

同时,为了提高习惯培养目标在一日活动中的参照性,让教师和幼儿参考、学习起来更方便,教师在“维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时间性的纵向目标设定,形成了《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中习惯养成目标》,如来园、盥洗、游戏、集体活动、午餐、午睡等,使得教师和幼儿都有标准可依。

2)活动呈现,使“习惯培养”有形可参

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内化习惯养成要点,我们积极创设活动平台,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体验。

首先是“讲讲听听”平台,我们利用每周定时开展的“国旗下讲话”、 “虎娃小喇叭”等活动,将一些好习惯的儿歌、绘本故事等进行讲述,并鼓励幼儿自己当主持人,幼儿在了解巩固好习惯知识的同时也展现了自信的优良品质。

习惯养成一般需要21天,如何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呢?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为此我们提供了“秀秀比比”平台,针对幼儿习惯的薄弱方面每月选择一项进行展示和PK,如我能乖乖离园、我会好好吃饭、我会自己做事等,并为获奖幼儿颁发幼儿喜爱的虎娃手环以示鼓励。良性竞争与展示的平台以及适当的物质鼓励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在周期里巩固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因此“演演玩玩”的平台必不可少: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会开展“幼儿好习惯汇演”,邀请家长共同以“歌表演”、“童谣串烧”、“童话剧”的形式呈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提高习惯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中也会穿插许多游戏内容,如“好习惯闯关擂台”、“好习惯下棋比赛”等,动静结合的游戏项目加深了幼儿对好习惯的认知,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延续。

3)成果展示,使“习惯培养”有物可鉴

3~6岁的幼儿,有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更易被孩子们接受。因此,我们根据之前定好的好习惯养成目标,经过专家的指导,编写、筛选了40首好习惯童谣,并配上幼儿自己绘制的插画,编制成册了《虎娃好习惯童谣集》,让孩子在学习童谣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感受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养成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编写并推行了“习惯教育”园本教材。这套教材图文并茂,分年级段解读了好习惯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要点。教师们根据之前制定的好习惯养成目标,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分别列出了“好习惯内容汇总”、 “好习惯评比标准”、“好习惯案例分析”、“好习惯论文集萃”、“好习惯家长会册”等内容,明晰了各年龄段幼儿习惯养成的具体指标和评价体系。同时,我们将这套教材与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全面衔接,力求在“习惯教育”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方面寻求突破,同时,提高教师实施“习惯教育”的能力。

3.氛围熏染,巧设“幼儿习惯培养”环境

《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幼儿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1)文化渗透,打造习惯养成“硬”环境

我们结合幼儿创作的好习惯童谣,甄选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以卡通又富有幼儿园特色的“虎娃”形象作为布置元素,在幼儿每日必经的走廊处进行了展示,为了吸引幼儿和家长的自主观察学习,我们还抓拍了一些幼儿好习惯照片补充其中。每次幼儿经过都会驻足欣赏,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论着,给每个幼儿播撒了爱思考好习惯的种子。

除了显性的物质环境,幼儿更需要在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生活,我们构建了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健康虎娃”、“文明虎娃”、“爱心虎娃”、“伶俐虎娃”、“巧手虎娃”、“智慧虎娃”系列活动,通过正面鼓励与肯定,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营造幼儿园温馨、愉悦的精神氛围。班级中也自主搭建“好习惯我先行”、“班级公约”等互学互助互评的平台,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宽松和愉快,循序渐进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我们还将幼儿创作的好习惯童谣进行童声录制,并在一日环节零散时间进行播放,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说唱唱,发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作用。一些经典的绘本故事中也不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如《胖胖和瘦瘦》《大卫不可以》等,教师也有意识的投放在班级阅读区,让幼儿在温馨轻松的氛围中看看说说,习得一些好习惯,并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价。

2)家园共育,构筑习惯养成的“软”环境

现在仍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围绕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能力等内容,重点开展宣传教育,还调动家长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一些幼儿习惯展示活动、演出活动也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专门开办专家讲座,在制定暑期小任务时也融入了“早睡早起”、“爱劳动”等习惯养成内容,鼓励家长重视并积极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最近几次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家长对幼儿园重视习惯养成教育的感谢之意,对幼儿进步的满意之情,问卷满意度逐年提升。

六、研究后的反思与展望

课题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也在不断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新的展望:

1. 课程的内容设计还需完善优化

前期虽已形成“幼儿习惯培养”课程,但由于每届的幼儿不同,他们的发展需求也必然产生差异,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调整、完善已有的课程框架,加强审议、总结经验,优化课程,丰富内容,使习惯养成趋于自觉和常态

2.课程的后期评价还需规范有效

课程的后期评价,目前包括实证研究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习惯调查的数据列表、根据数据进行的综合评估和教育建议。教师能根据数据显示,针对薄弱方面加强培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如果能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制定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具体化的评价体系,将更好地推动幼儿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既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目标,又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当我们的小虎娃讲礼貌成为风气,讲卫生成为自然,爱提问成为乐趣……当我们的小虎娃升入小学、将来走向社会后,仍然带有虎幼好习惯养成的印记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会享受到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技术教育,2012(5).

[2]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