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一
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省级课题 > 课题研究一 > 正文
节日·课程·生活
时间:2012-05-25 11:30:23来源: 作者:admin点击数:

《以“节日”为线索的园本课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新世纪实验幼儿园

一.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对多元节日文化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节日文化逐渐渗透在中国文化之中,人们对于传统的节日文化逐步淡漠,过西方“圣诞节”多过于中国的“端午节”,知道“情人节”的人多过于中国的“七夕”,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不足”……有人说,“民俗是文化,如果没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能把中国人与日本人、朝鲜人区别开来吗?”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得以传承、发展,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过节时人们往往更多地追求热闹、好吃好玩等,而对于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相知甚少。世界各国的节日礼俗及节日背景不同,各类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情感体验不同。因此,不同的社会群体可在多元的节日活动中产生不同的认同、接纳、习得。他对于文化的积累,个体的成长、群体的塑造、甚至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有益的。

2.对现有教材的思考:在幼儿园现有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入编较多地有元宵节、公历新年、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国庆节等,对于其他类型的节日涉及较少。第二,利用节日的教育资源进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第三,节日教育活动只停留在社会现有的节日上,其实还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兴趣点生发一些节日活动。

3.对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的思考:幼儿的知识经验很大一部分源于其生长的生活教育环境,陈鹤琴老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是不以获取新异的、可炫耀的知识为目标的,他能够充分揭示儿童日常生活中意义。节日是潜在的教育资源,但现有的节日活动更多地是成人的节日,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是否交融,如何交融,因此,合理开发与利用节日的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生活——“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在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的观点。他认为,学前儿童应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像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切合儿童生活实际,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节日就象一棵树,有数根、树干、树枝。它的根要扎在儿童的生活里,扎的越深,树干、树枝才会获得更多的营养,越长越大。(虞永平)借鉴陈鹤琴先生的课程思想,我们的节日活动课程要“生活化”、“幼儿化”、“社会化”和发展的 “长远化”。意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选择、组织适宜的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主、个性的发展。

2.体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老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注重儿童在活动中的直接经验。儿童的“做中学”要和教师的“做中教”相结合,才能在“做”中进步。因此,让幼儿在节日活动中获得的实践体验和感知,能帮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以发展,这是孩子、教师共同的体验和成长。

3.整合——“五指活动”:

陈老的“五指活动”理论中体现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都一直引发我们对课程构思的思考. 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国内外也已有“经验模式”、“主题模式”、“项目活动模式”等多种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而无论哪种整合方式,落脚点都在“儿童发展”这四个字上。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本来就是整体的、生活的,因此在节日活动中整合“教育观念”,整合“活动目标与内容”,整合“幼儿一日生活”,“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起到推进作用。

“生活——体验——整合”引领着我们节日活动的方向和进程。我园最初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利用节日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再次反思课程与节日、生活的关系。节日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狭隘理解的“教育活动”而是应关注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注意各类活动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反馈于生活,让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因此,我们将课题研究名称调整为《以“节日”为线索的园本课程研究》,是将节日活动作为一种课程载体,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家长、社区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围绕特定的节日主题,渗透于各领域、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及幼儿园、家庭、社区活动中。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本课题均有其存在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制定“节日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逐步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

2.探索节日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方法与策略。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3.通过教师参与园本化课程的建构,实现教师与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收集节日资源,并进行分类、筛选、价值分析,选择适合我园的节日活动。

2.通过选择和生成的节日,挖掘节日的核心价值,逐步建构园本特色的课程。

3.探索节日主题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途径、策略。

3.探索在节日主题活动中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的内容与方法。

4.探索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反思途径,及方法。

四、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根据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和理论依据,查阅有关节日文化、幼儿发展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他人研究的成果,作为本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

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节日主题活动实施原则、策略的实践研究,节日主题活动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和对主题实施的修改。

经验总结法:对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及时归纳、总结。

五、研究途径和策略:

(一)节日资源的收集、分类、资源分析:

首先,我们查找有关节日的资料。节日名目繁多且分类方式交叉,我们查找出如中国传统节日、社会性节日、世界性节日、各类纪念日等128个,并根据需要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再针对现有教材、幼儿年龄特点、季节特点、幼儿园社区优势等特点对节日进行资源建设,缺失的内容以自创性节日作为补充,并对选择出的节日进行价值分析,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筛选出适宜的节日活动,预设活动网络。

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

外国传统节日

社会性节日

世界性法定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

社会纪念性节日

中国的

国外的

自创性节日

改造的节日

原创的节日

汉 族

附:节日资源分析表 — 部分

日期

节日名称

活动背景

价值分析

适应年龄

备注

知识

能力

情感

2月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

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

幼儿掌握搓元宵的技巧。和父母共同设计、制作花灯。

通过“欢庆、点灯”大型活动根植中国民俗文化

全园

传统节日

待定

结合幼小衔接,自创园本节日

了解“独立”的意义和如何“独立”方法。

能在野营活动、夜宿、情绪讨论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自主、独立的品质。

感受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大班

园本自创

(二)节日的选择: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是依托现有课程,将节日主题穿插进去或进行部分主题的替换、改造、自创,让节日之树不断生长。对于一些法定节日,如国庆节、劳动节是通过法律手段约定的,对它的解释要准确。对于传统性节日,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如:端午节、春节,可以调整、拓展,将原本晦涩的文化进行取舍或再创造,当然,他的核心价值不能动摇。自创的节日,是从孩子特定需要出发的,要跟整体课程协调,形成补充。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选择怎样的节日活动,可挖掘出哪些价值?哪些核心价值是适合本年龄段、本班幼儿的?我们确定了节日选择的原则:

1. 是否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并来自幼儿的生活和问题?

2. 是否选择了典型、不同类型的节日?并关注到节日与节日之间的经验平衡、发展?

3. 是否有改造或自创节日的可能性?

4. 是否能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5. 是否能让每一位教师和课程共同发展?

(三)核心价值、核心目标的设定:

“对于节日意义、内涵的理解,我们应该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对节日的挖掘一定要深入,要赋予它新的内容, 要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不同节日的核心价值是不一样的。”(虞永平)我们对所选择并实施的节日进行了价值分析。如:

班级

节日活动名称

核心价值

核心目标

大班

读书节

喜爱书

喜爱阅读

1.了解有关书的由来、基本构造、作用、书店工作及图书馆的借阅过程等。

2.喜欢图书,并对自制图书活动有兴趣。

3.积极参与班级图书馆的创建和管理工作

4.喜欢阅读读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班级

节日活动名称

核心价值

核心目标

小班

妈妈节

体验爱、感恩

1.知道妈妈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感受与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

2.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了解妈妈的特长以及照顾自己的辛劳

3.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全园

春 节

喜庆、团聚、民风民俗、长大

1.了解有关春节常见的民风民俗、庆祝方式,体验春节的喜庆。

2.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春节的有关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一岁了”

(四)活动内容的选择:

根据幼儿园幼儿发展目标要求,围绕幼儿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学科领域的特点,注重幼儿经验的完整性和整合性,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在选择具体活动内容时,我们要考虑一学年中节日主题与领域活动之间的平衡,主题活动中集体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项目活动、高潮活动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成与预成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宜的课程内容。

(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1.节日活动框架的搭建:

开始阶段——准备积累阶段:引发主题,师幼建构共同的经验

常用策略:调查、参观、收集物品资料

中间阶段——实践探究阶段:搭建平台,共同实践体验,引领幼儿发展

常用策略:参观访问、观察分析、讨论、小组活动

第三阶段——表达分享阶段:回顾总结,鼓励多种表达表现

常用策略:总结回顾、分享、宣传、表演庆祝、家庭活动

2.节日活动的实施策略:

Ø 幼儿经验调查与分析:

活动之前先要对孩子的经验做调查,并观察孩子的行为,结合调查对该节日活动进行背景分析,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

Ø 多种形式的实施途径:

无论什么节日,他的实施途径应立足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节日主题中的途径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项目活动,高潮活动。各个实施途径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融合、渗透的。

我们通过课题组先分析,年级组集体备课再思考的的方式,根据节日特点、核心价值,核心目标将这几种实施途径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连接,充分发挥各个实施途径的特点与优势,让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开放、多元、适宜。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活动实施前就留出了生成空间并讨论了可能生成的方向,为教师的观察和生成的有效性上提供了指导方向。这都需要我们要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对学科特点有本质的理解、对教学法有通透的把握。

例:朋友节(中班——自创节日)

实施途径

具体内容

备注

集体教学活动

综合:采访朋友 综合:小小宣传员 美术:我的好朋友

社会:我会打电话 社会:玩具分享 美术:做名片

社会:关心弟弟妹妹 语言:谈谈我的朋友

综合:我的大朋友和我的小朋友

密切相关联的活动

区域游戏活动

区域:电话吧:给好朋友打电话、玩具分享区

美工区:我的好朋友(纸盘画)、自制名片

游戏:

“小卖部”—— “好朋友”优惠活动

“照相馆”——“好朋友合影”游戏内容

项目活动

园内:制作海报、小小宣传员、自制名片、打电话、 朋友节会场布置、玩具交换活动(三次)

家庭:朋友调查表、打电话、选玩具

高潮活动

“欢乐天地朋友节——玩具大交换”

中大班

Ø 活动过程中的观察、纪录与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种观察记录方式,如照片、摄像、儿童作品、儿童作品照片、家长的记录等记录活动过程。她们的作用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以便教师分析。在开展节日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记录“课题日志”“幼儿讨论实录”,教师每周至少有一篇有关节日活动的“个案观察记录”,整个节日主题活动中至少有一篇有观点分析的“节日故事”。教师可在课题组活动或年级组备课中将记录与大家分享、反思,理解儿童的行为,从而考虑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的方向,思考是否或怎样帮助他们,提出活动调整方向。

Ø 多种环境的创设

环境的教育作用在我园教师中已形成共识.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根据节日活动的内涵和节日的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期的环境侧重点。以发挥环境对儿童体验和家长配合的显性、隐形作用。

Ø 家庭、社区资源的融合

要将幼儿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为节日活动所用。活动实施中我们在思考什么节日活动需要家长、社区怎样的配合程度,是提供信息资源性的配合还是要深度参与。哪些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哪些活动会引起家园观念碰撞,如何做好观念与幼儿园理念有冲突的家长工作。怎样建立教师与家庭或教师与社区间的协作关系,更好的为课程服务,为幼儿服务,达到双方互嬴。

(六) 活动的评价

讲到活动评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但在这里,更多的可能是在活动历程中我们反思的线索,以问题形式呈现形成初浅的评价框架:

时期

评价问题

1.活动前是否对该节日活动进行了背景分析?

2.对该节日活动是否注重了核心价值的挖掘与分析?并考虑了幼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要求?

3.活动总目标和三项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的确定是否基于对以上的分析整理。

4.教师在活动构思中是否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料?资料的来源是否吸纳了教师、家长、幼儿、专业人士的理解?

1.是否思考了适宜的节日导入途径?

2.活动线索是否围绕了核心价值及核心价值和目标层层展开?

3.活动内容是否与现有教材进行了融合,并关注领域的平衡?

4.活动结构是否开放?提供了可生成的空间和方向?

5.节日活动中是否营造了节日环境和气氛,并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6.该节日活动是否逐步成为幼儿自己的节日,是否强调了体验与生活? 并对幼儿的参与给予积极的反馈?

7.幼儿在活动中是否逐步建构起关键经验,并有所发展?

8.是否激发了家长(社区)对该节日活动关注与理解,并适时参与?是否对家长的参与给予积极的反馈?

9.活动后期是否和孩子有共同的回忆和整理?——如:高潮活动或主题书等形式。

1.是否有给孩子、家长、老师留下积极深刻印象的事件或感受?

2.是否有成功的积极体验和建设性的建议?(幼儿、教师、家长)

3.是否有可拓展的空间?

(七)反思与调整

每一个节日活动后,执教年级组对大活动和整体主题活动进行反思。课题组成员分享他们的实践,并提出质疑或个人评价,总结活动的体验与收获,为活动的延伸或调整提出可行性建议。实施成员及时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进行调整实践或整理入课题档案,为下一届提供经验,不断满足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六.课题研究成效:

从开题至今,我们共尝试了23个节日活动,有的是某年级组做独立性活动,大活动可倡议全园参与,有的是全园性节日活动,不同年级组的侧重点不同。 附: 节日活动一览表

节日

分类

节日活动名称

大班组

中班组

小班组

全园

端午节

06.5

07.5

08.5

09.5

重阳节

03.10

06.11

春节

02.1-09.1

元宵节

02.2

05.2

07.2

08.2

09.2

节日

分类

节日活动名称

大班组

中班组

小班组

全园

记者节

06.11

消防节

01.11

05.11

06.11

妈妈节

09.3

植树节

05.3

气象节

07.3

动物狂欢节(爱鸟周)

09.4

六一节

07.6

08.6

09.6

世界环保日

09.5

劳动节

03.5-09.5

国庆节

03.9-08.9

独立节

06.4

07.6

08.6

09.4

朋友节

05.12

06.12

07.12

08.11

欢喜节

06.10

07.10

08.10

运动节

05.12

06.12

07.4

08.4

男孩儿

女孩儿节

07.12

08.12

儿歌节

05.5

06.5

丰收节

05.11

07.11

08.10

科学节

08.6

读书节

07.12

08.12

一、幼儿在来自生活的课程中体验、发展:

1.以情感为隐线,体验到节日的显性“快乐”:

为什么要过节,节日在孩子眼里收获的是什么?——在孩子的眼里更多的是快乐。“节日”本身有情感成分,有了感情,就会投入、喜欢。“节日”是生活的,有了生活,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中班的“朋友节”让孩子体验到同伴间交往的快乐;小班的“欢喜节”让孩子沉浸在喜欢吃的、玩的,喜欢的人整体氛围中;全园的“春节”系列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喜庆”的年味儿,参与“迎年”的工作,让孩子对新年的感受从心底里萌发……

“我的树——植树节”活动也给了我们很多感悟。以往植树节都会带幼儿外出参加植树活动,但树与他们的关系也随着植树活动的结束而淡化,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情感主线贯穿于整个节日活动中。于是抓住植树节和春季特征逐渐明显的重要教育契机,开展了“我的树”系列活动,全园幼儿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充分利用孩子们身边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关心、照料、观察幼儿园的树木。活动通过认领一棵自己的树、了解她、照顾她、关注她的成长,从爱我身边的树入手,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植物的关爱,对每天生活的幼儿园环境的关注,同时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建立了一个情感归属之地……孩子们自己做认养标记、自己选择一棵树、自己记录“我的树”的变化,在散步、集体活动、离园时都会关注他的这棵树,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用口、用耳 、用各种感官有意识地去感知、去探索、去了解世界……

2.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自己的节日”,建构共同经验

怎样让节日活动与儿童生活相融合呢?节日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大环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儿童积累了多样化的经验,当一群具有共同经验的幼儿接触一个节日主题活动时,这些相关经验有助于他们感受、提问、理解、表现表达。怎样让该节日活动成为幼儿“自己的节日”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幼儿自己的方式获得这些经验,教师帮助幼儿理解和延续这些共同经验,建构新经验。

05年10月十运会在南京举行,成为当时市民关注的社会实事,不少幼儿和家长参加过开幕式、比赛等活动。大班组的孩子们也在这浓浓的社会氛围下主动提出也想参加运动会,于是生成了《自主运动节》。我园以往的运动会都由老师策划组织,而本次活动,从给运动会、我的队起名字、确定比赛项目、商讨比赛方法、到报名工作、安排比赛程序、海报宣传、邀请家长当裁判等活动都充分调动起幼儿在十运会中的经验,通过投票、统计、参观、采访……由教师和孩子共同讨论、完成。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让运动会成为孩子们自己的事。

活动中老师们也惊讶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团队精神、相互协作、部分孩子的组织能力在不断提高。当孩子们自主报名后,意识到其中一项是小组赛,主动积极利用晨间、午锻时间练习,都想自己的组获胜。也自然产生出了一两位领头人,主动督促小组成员练习,还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伴。运动会那天,孩子们不仅关注自己和小组的成绩还关注到同伴组的比赛,时而为他们加油,时而对比赛监督,时而相互分析:“我们组如果接力赛赢了,就能超过他们了!”而这些能力并非教师的“教”,而是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下“学”到的。

在节日活动中,我们也注意突出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组织、自己的选择、自己带的材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游戏、自己表现表达来“主宰”自己的节日。经过这四年节日活动实践,我们也在孩子身上看到如,分享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交往、表达、表现自己,方法和能力得到延续性的发展。

3.活动中发掘幼儿的相关知识,反馈于生活

在节日活动实施中我们发现当节日与幼儿本身、家庭文化有密切联系时,较有可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与技能的转换。当幼儿在讨论、扮演、绘画、生活实践、物品收集分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再反馈于生活时,这样的知识才更有延续性。

以往,春节都是孩子在家和父母共同度过的,孩子对春节的了解也仅限于“有好吃的”“我们出去玩了”“放鞭炮的”“拿压岁钱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许多传统的民俗、过节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孩子对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知之甚少。

我园在放假前,不同年级组找准切入点开展了“春节”活动。大班突出“年与我”的关系,除了“春节民俗风”系列活动外,还开展了“我们班的一年”(全班回忆这一年中班级重大事件)“我的新年历”(策划新年中我的愿望和计划),寒假里“我与妈妈办年货” “压岁钱大讨论”等活动也引起了孩子、家长们的关注。中班通过在参与“年”的过程中感受节日气氛,如:“我也来扫尘”“民间年画欣赏”“饺子宴”等系列活动。小班则通过幼儿在全园的“年味”中感受浓浓节日气氛,参观了哥哥姐姐布置得新年环境、看了他们扫尘的录像,还品尝了大班哥哥姐姐的饺子宴,学说一句春节嘱咐的话……让孩子们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年俗活动延续到寒假,延续到每个家庭……

开学后我们举办了 “春节摄影展”。小班幼儿由父母摄出孩子在春节期间参加的反映“年”的活动,中大班则鼓励孩子们用照相机记录下春节的见闻,透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我们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年”。幼儿在各类活动中自然了解到中国的年俗、年风的知识点,更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在融入情感的活动中不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并成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二)教师在互动的行动研究中反思、成长:

1.行动研究中观念的变化:

①幼儿、教师、家长都是课程实践的主体

随着 “领域课程”“综合课程”瑞吉欧的“方案课程”出现和导向性,我们教师也经历了 “以教师为中心”到 “以幼儿为中心”到“以教师、幼儿”双主体观念的过程。而在节日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是这两个主体关系,我们很多节日活动很难推进,也进行的不够充分。

如,元宵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点灯”的民俗,我们组织了“点灯寻宝”活动。集体庆祝活动后,夜幕降临,家长和老师们带着幼儿,点着灯到龙江广场参加“寻宝游戏”。老师和家长纷纷感叹:“我们儿时就是这么过元宵的”,以后的元宵节一到,家长说孩子就主动提出要点灯啦。

什么节日活动是需要幼儿与幼儿间的呼应,什么节日是教师与幼儿更多的互动,什么节日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参与到怎样的程度都引发我们的思考。因此,将幼儿、教师、家长都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才能更好的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确保这三者间所构成的融洽、参与、合作、研究的互动关系。逐步从个体走向团体,从单维联系走向多维互动

②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

在每一个节日活动开展时,我们都会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孩子的兴趣、经验,并考虑与幼儿需要相支撑的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需要来设计活动。

“朋友节”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关于“朋友”的需要并不相同,同年龄段幼儿对交朋友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在南师大研究生的帮助下我们查阅了有关4-5岁儿童与玩具的关系、社会性发展特点等理论信息,教师在分析本班幼儿的现状后设计活动。如,在考虑让幼儿多角度的了解自己朋友时,我们设计了《采访朋友》、《我的一位好朋友》、《我的大朋友、小朋友》《邀请舞》等有渐进性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和朋友交流互动中真正认识自己周围的朋友,并扩大交往范围。在处理中班幼儿对交往中别人的态度和和评价特别敏感的问题时,将“玩具”作为载体,组织了三次交换玩具活动——“和本班好朋友换一换”“和年级组朋友换换”“朋友节——玩具大交换”。每次教师都观察在不同的交换条件下幼儿有何问题产生,从而生成了《送给朋友的礼物》《交换玩具的方法》《神奇的话》等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体验到与朋友交往、分享的快乐。

在独立节夜宿活动前,教师调查了幼儿有关夜宿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情感类问题尤其突出。于是组织幼儿讨论夜宿话题,让幼儿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将有关夜宿的问题分类,通过迁移已有经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过程中真实面对“夜宿”中自己的问题,帮助幼儿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③活动的发展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自己、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要有一定预期,这就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反思、实践,逐步提高了自己对节日主题活动的理解、分析、实施的能力,并针对这些可能性的问题给予一些解决策略。如,在运动节中我们经历了“教师原先预设的活动”——“儿童选择与教师预设”过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感触颇深:

2.学习、反思中专业能力的成长:

①对问题的研究——在类似的教育情境中迁移、类比、推论

在课题开展初期,大家都投入较高的热情,但对于课程的认识、组织实施策略与途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与困惑。哪些是来自幼儿的重要信息?核心经验如何落实?项目活动包括哪些?家长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因此,教师是学习者亦是研究者。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生成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解决,我们的研究就向前进了一步。

大班幼儿进入 “幼小衔接”阶段,如何为幼小衔接做好心理、能力、物质准备呢?“独立节”主题活动就是以“独立”这个话题为线索整和课程内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家长、社区人士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独立能力、独立习惯。我们做了四届的独立节,每届大班在实施中都有所调整,也存在一些疑惑。我们将年级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验证研究相结合,帮助教师在群体反思中得到提升。如,今年独立节活动实施前,我们就“教育目标与适宜的教学”的问题开展的两次读书沙龙活动共同研讨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中的两个章节,就“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如何学最好?” 这一议题梳理了独立节活动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目标。而面对目前大班孩子的需要与班级现状,制定的主题目标是否适宜?为达成核心目标选择哪些适宜的学习内容与途径?引发教师对“独立节”主题中儿童有效学习的思考,进而进一步迁移有益经验,达到优化课程实施的目的。

今天我购物、房间我整理、家庭出游计划我策划,晚间作息计划、夜宿活动中的问题、成长小书的制作、我的成长故事、独立宣言等集体活动、项目活动让幼儿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方案,每一位幼儿都能在主题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教师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升课程实施与教育实践的智慧。

在节日课程实施中形成的“经验”要能在其他活动中得以验证、应用、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类似的教育情境中迁移、类比、推论。朋友节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交换玩具”的经验运用在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中,奖品幼儿自己准备,并贴上班级、姓名、联系方式,扩大幼儿的交往圈。自主运动会后我们的孩子将宣传、组织经验运用在5.12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的宣传、工作人员安排上。春节摄影展后,幼儿经常将自己的观察用相机记录下来。

②对教师的挑战——能挖掘节日背后更长远的内涵、意义

单单去做一个主题并不难,但这个主题所带来的影响能不能把它放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说我们给孩子的课程是发展的,要想的远一点大一点,这样才更有意义。(虞永平)虞老师的这一观点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常处在一种惯性的思维中,对问题的敏感性,对问题根源的挖掘不深。培养让幼儿终生受益的品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是纲要的要求,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08年大班的“读书节”活动中,为达成“培养孩子阅读、探索的愿望”“让阅读成为习惯、经验”这些目标,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激发幼儿读书的愿望,帮助幼儿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孩子喜欢阅读、会阅读。如,带孩子到先锋书店参观、采访,了解书的种类和人们购书的状态;去教育学院图书馆参观,了解图书馆的作用、看到大学生哥哥姐姐阅读的场景,感受阅读的氛围。班级成立小图书馆,鼓励幼儿借书并自己管理图书馆。在这一期间,教师和家长一起向孩子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经典的图书,指导幼儿阅读。教师向家长、家长向家长、家长向老师推荐好书。我们还提出:“关上电视,我们一起看看书吧!”的家庭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主题结束后,仍能听见孩子们说,最近我又去书店了、和爸爸妈妈又去图书馆了。这样的行为内化成一种经常性的习惯,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我们也在反思,这样的主题没有结束,阅读要真正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还可以做些什么?

(三)家长参与、协作,形成合作共同体:

1.家长\社区资源对于节日活动的开展是一种资源补充

仅靠教师的资源收集远远满足不了节日活动的需要。因此要挖掘、开拓社区、家长资源为我所用,并用好资源。如,消防日,消防中队来我园进行讲座、带领孩子做“逃生演习”;记者节去电视台参观;重阳节和社区老人联欢;丰收节家长和孩子到农村“务农体验”;妈妈节邀请妈妈来园施展她们才艺,让孩子们对妈妈的了解更加丰富……

在中班组的“端午节”活动中,不少家长主动带来了艾草、菖蒲放置在班级,还有的家长结合自己的职业优势,在自己学生制作的端午PPT中选择出适合幼儿看的,带给班级,帮助幼儿更生动的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民俗等。做香囊、绘彩蛋方法都得到有经验的家长的指点,为教师的教学准备做了坚强的外援团。特别是端午当天邀请了奶奶来教小朋友包粽子,最后,我们还送到厨房煮熟了,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尝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下彰显民族魅力。

“记者节”活动中,电视台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参观电视台的实践体验机会.台里专门人员接待,和老师一起精心策划活动。11.8当天,孩子们参观了演播厅、录音棚、候播室、编辑房等。观看了动画片的剪辑过程,让幼儿体验一次“我也出境”的录播过程,解决了幼儿“为什么电视机里有人?”的疑问。我们小朋友也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了大记者,将制作的礼物送给她们还表演了自己拿手的节目。

2.家长对节日活动价值更加理解,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有效益

应该说家长是节日活动的共同建设者和有效合作者。他们若是基于对该节日活动理解上的支持就会更有目的性,配合的效益性也会提高。活动前重宣传,活动中重感受、参与,活动后重反馈让家长从单一的参与者、合作者进而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07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在家长的协助下联系了五台山体育馆,举办了“迎奥运,庆六一运动会”活动。开幕式中不仅有孩子们的演出,还有家长们的节目。家长们利用晚间、双休日自发组织排练、彩排,比孩子们还认真。开幕式上,孩子们也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报以最烈的掌声。

大班做“读书节”活动时,教师充分利用主题环境、网络资源、幼儿展示等方法宣传读书节的意义,帮助家长从知道、了解、支持到创造性地参与。有在图书馆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了参观机会、送来了图书馆的环境、借还图书方法等照片资料;在出版社工作的家长解决了教师关于书的疑问。在家长的支持下,成立了班级图书馆。教师还鼓励有特长的家长为幼儿讲故事,家长和教师共同布置“图书展览会”,协助孩子制作“立体图书”,还举行了“读书节童话剧”表演活动。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童话情景剧,《丑小鸭》《新版小红帽》《新灰姑娘》等剧目带领大家进入梦幻的童话王国,家长对原剧目的改编还引起了全场的互动。结束后她们还开了庆功宴呢。

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让家长真正理解活动的教育价值才能获得家长的深度合作,让家园成为有效的合作共同体。

3.重视家园观念的碰撞,家园教育理念更协调与统一

并不是每一个节日活动从开始就能被所有家长接纳,也有因家园教育观念不一致时产生的碰撞。我们通过幼儿的作品、不同形式的表达等方法表现幼儿的发展,让事实触动家长,再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协调与统一。

男孩儿女孩儿节活动初期,有少部分家长避讳谈男性女性身体的问题,也对带幼儿婴儿时期裸体照片给小朋友看很不好意思。有些家长中当孩子和自己谈论起画的男孩女孩身体画时说:“不要乱讲!”。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眼中对男孩儿女孩儿的理解。游戏中孩子们玩起了“男孩日,女孩日”的游戏,卖一赠一,免费日等;孩子们用饮料瓶做“美丽的新娘” 家长提供了自己的结婚照;孩子们调查“男女标志”,家长带孩子走上街头;孩子们举行“男孩女孩服装秀”,家长为孩子们精心准备服装……

节日活动让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更加接纳、协作。家长觉得活动很有意义,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当活动志愿者,为活动准备材料,为教师出谋划策……活动中教师与家长互相沟通、共同准备,家长看到了教师的辛苦于付出,增进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也让教师在和家长的合作、沟通中更愿意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孩子们之间,也在这几种和谐的关系更融洽,更主动。节日活动为不同角色提供了了解、沟通的平台,形成了互助、接纳、包容的情感基础。

(四)节日环境与活动的发展相结合,促进三方互动

1.节日氛围的营造充分、参与

节日环境不仅限于班级的主题环境,幼儿园的整体大环境为节日活动环境提供了基础空间。

春节、元宵节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区别于以往的主题灯笼,分为“迎春、除夕、新年”三个篇章,将扫尘、拜年等年俗寓意融入灯笼的环境中,家长和孩子每天入园上楼梯时都看见并相互谈论。寒假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自制了各种花灯,选材无一例外都是废旧、环保材料。“元宵花灯展”评比活动让孩子、家长都参与了进来,自己既是参赛者也是评委。整个活动从放假前延续到开学后,从幼儿园延续到家庭,环境的充分利用不仅营造了节日的气氛,更凸显了一种自己对节日的理解。

2.节日环境是幼儿工作、感受、发现的场所

我们的节日环境不仅仅是营造氛围,展览性的堆砌。她和幼儿、教师、家长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环境也是幼儿工作、感受、发现的场所。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促进、帮助、发展的作用,只不过他的作用相对间接一些、潜在一些。如,在新春摄影展中,晨晨小朋友选参赛照片时,并没有采用陈老师的建议,而选了一张有孙悟空、猪八戒花灯的照片,理由是,小朋友都喜欢西游记,一定会投票给这张的,评选结果果真如此。不由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想法刮目相看。而在此次评比中我们还看到了孩子们拉选票的现象,且中班大班的方式方法不一。

3. 节日环境向教师、家长传递活动信息与价值,是新的沟通平台

“听听墙壁上孩子的声音”是我们不断问自己的问题:能否从环境中听到孩子对这次节日活动的理解,能否给孩子回馈的声音。记者节中,我们首先做了“关于记者我想问?”的调查,并将调查单置于主题墙上,请家长“解答”,有些记者家长或和此类工作相关的家长积极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的答案。我们再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哪些是去电视台参观能解决的问题,参观什么?幼儿记录什么?反馈什么?等;哪些是需要后续活动跟进的;哪些活动需要调整;哪些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寻求哪些帮助等。

环境也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看到孩子们学习的成果更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它为家长和教师之间也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为彼此间提供探讨教育的素材。

(五)研究成绩:

1.建立了“节日活动课程档案”,初步形成了节日活动实施框架,为教师组织实施节日主题活动提供了指导性的文本参考。

2.编印了《以“节日”为线索的园本课程研究论文集》《以“节日”为线索的园本课程研究活动方案集》各一套。

3.教师撰写的十一篇论文分获全国、省、市各类评比的一、二、三等奖,并在《早期教育》《幼儿一百》等杂志中发表。

4.课题组曾在区“学习新纲要展示新成果”现场交流会(05.12),“鹤琴学校培训班—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教研专场”(08.5),对区级、片里公开近二十节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好评。

5.幼儿园在课题研究的四年里,通过了市示范园、省示范园、省优质园的多次验收,取得较好成绩。促进了园所保教质量的提高。各类活动受到家长的关注,媒体的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七、讨论与思考

虽然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在节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有经验的获得也有发展中的困惑。

1. 课程档案的完善与发展

我园在节日活动之初就建立了“节日活动课程档案”,这几年不断丰富其中的内容。现在每个节日活动建有三个夹,一个是主题档案(包括活动背景、核心价值、多种活动方案、反思等)、一个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的观察、节日故事、课题日志)一个是活动资料(包括背景资料、照片、幼儿作品等)。留下每一次活动的过程资料,这些都是珍贵而散落的珍珠。如何运用、分析这些资料,下一届教师拿到档案夹后如何有所发展的使用它。我们需要进一步仔细研读,发掘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方法,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提升,为今后的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2. 如何实施课程评价

这是我们比较困惑的问题,虽然在活动中设立了反思性评价框架,但这只局限对主题的开始、发展、结束过程的评价。对课程实施后幼儿的发展如何评价?对教师、家长是否也需要评价?评价的主体难道只有教师,其他人员能否也需要参与评价?有哪些具体的策略?等等

3. 如何发挥课题日志的价值

从08年下半年起,我们提出记“课题日志”和“幼儿讨论记录”,在课题组活动中交流。这是一种帮助教师自身回顾、省思的方法,也是一种群体反思的平台,更是今后同节日活动实施的参考。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因教师的能力不一,记录角度不一,和我们自身发现问题、提升水平的限制,这两项记录的价值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如何更好的实施、运用,促进课程更好的发展?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经验的借鉴。

我园的节日课题在探索中成长,也在实践中彷徨,怎样科学的分析、有效的实施、开拓的发展?现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都恳请专家们的质疑和指导!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