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一
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省级课题 > 课题研究一 > 正文
课题方案“吴地节日文化的园本化实践研究”
时间:2018-01-04 12:56:54来源: 作者:admin点击数:

《吴地节日文化园本化的实践研究》是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批文号为110402299。本课题是一种实践探索,致力于地域节日文化与园本课程的融合,搭建一个开发园本课程的新平台。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以吴地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背景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近年,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孩子们更多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面对各种文化的汇入与冲撞,如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与整合,如何对待青少年中产生的轻视自身文化的倾向等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忧虑。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是我们的教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不同成长年代和成长背景中的人对于节日的感受和理解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一个参与者都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和丰富着节日的内涵,汲取着多元的养分重新审视和感悟生命。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及青年教师,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成人有机会与孩子共同体验传统节日,重温童年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重新检视自己的幸福感,这是节日文化的道德功能。追求这种意义上的体验已经超越了对课题自身的追求,更深地着眼于对人的生存质量的关注。

我园于2006年已经开始进行《虎丘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我们有选择地将原生态的虎丘民俗文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民俗节日等作为教育活动内容,挖掘虎丘文化的一些适宜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形成若干个主题活动。幼儿在虎丘文化的浸润下,对吴地文化有了初步的探究欲望,尤其对民俗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们的探索是初步的,认识是粗浅的,没有真正从课程文化的视角形成适合幼儿体验活动的课程体系。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十二五的课题研究,致力于吴地节日文化园本化的实践研究,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品牌。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近期,我们对国内外的节日教育及节日课程进行了检索,现归纳整理如下:

1.美国米尔沃垂市的“节日幼儿园”

这所“节日幼儿园”是招收3至5岁幼儿的私立幼儿园,之所以称为“节日幼儿园”,是因为幼儿园的课程是围绕各种节日设计的。美国的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独立日、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等,都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除了美国本国的节日,幼儿园也过其他国家的节日,如日本的樱花节、巴西的狂欢节、中国的春节等。“节日幼儿园”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吸纳多元文化精髓,培养幼儿对其他种族及其文化的尊重。这种教育在多元文化、多种族的美国社会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许多父母为孩子选择这所幼儿园的原因之一。这所幼儿园中的孩子的最大特点是热情,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

2.我国对节日教育的重视。

中宣部在2005年曾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传统节日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义。目前,国家已经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定假日,足见,我国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全国各地积极利用节日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长久以来,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1)幼儿园节日教育一直呈现出“节日到,真热闹;节日过,一边抛”的状态,节日教育停留在娱乐层面,商业文化的冲击,丢却了节日文化中承载和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内涵。

(2)幼儿园现有教材中,节日教育以“六一节”、“国庆节”、“五一节”居多。虽涉及了部分民俗节日,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几个节日,但是缺乏地域特色,节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许多具有丰富内涵及人文特色的节日。而在这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中,都蕴藏着宝贵的不可估量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当然,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节日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本课题中,我们将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为指导,组织教师、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即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精心筛选出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幼儿感兴趣的吴地节日,挖掘吴地节日文化精髓,选取幼儿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幼儿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逐步形成系列吴地节日文化的园本化教育内容。

三、理论依据

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在其“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学前儿童应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像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切合儿童生活实际,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陈老的“五指活动”理论中体现的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都一直引发我们对课程构思的思考。节日就象一棵树,有数根、树干、树枝。它的根要扎在儿童的生活里,扎的越深,树干、树枝才会获得更多的营养,越长越大。陈鹤琴的教育理念是杜威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范例,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倡导生活教育、活动体验教育的成功个案,我们借鉴陈鹤琴先生的课程思想,把节日活动课程“生活化”、“幼儿化”、“社会化”和“园本化”。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促进幼儿在活动体验中个性的和谐发展。

2.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并不强调学习结果的一致性。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杜威,他主张课程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和体验。他提倡“从做中学”。这和陈鹤琴提倡的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一致的,同样都是强调幼儿的直接经验。

3.整合课程理论:

幼儿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是整合的,活动的和生活化的。国际国内已有几种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本课题主要致力于建构以主题网络进行整合的“主题模式”,以游戏为内容进行整合的“游戏活动模式”、以家长资源为辅助的“社区活动模式”等。而无论哪种整合方式,落脚点都在“儿童发展”这四个字上。我们的整合观是整合“活动目标与内容”,整合“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方法和手段”,避免简单、笼统、盲目的堆砌。遵循“生活——体验——整合”的原则,引领节日教育活动的内涵发展。

四、概念的界定

吴地节日文化:指以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为中心,是吴地人民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节日,它具有浓厚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广义包括元宵、端午、清明、重阳等民俗节日。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结合传统习俗和四季节气,梳理了十二个节日,狭义主要是指正月灯彩节,二月里春龙节,三月三嬉戏节,四月神仙节,五月戏水节,六月晒书节,七月巧手节,八月金桂节,九月九九节,十月新米节,十一月消寒节,十二月腊八节等。

园本化:以自己园所为基地,吴地节日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子课题设置

(一)预期目标:

1.通过吴地节日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萌发幼儿德育情感。

2.挖掘吴地节日文化内涵,营造吴地节日文化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办园特色。

3.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对活动思考、设计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融合节日文化形成园所品牌,提升园所的现代化办园水平。

(二)子课题的设置:

本课题旨在把吴地节日文化纳入到园本课程建设中,在传承与创新中渗透浓郁的节日文化,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园本教育内容。

子课题一 :吴地节日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子课题一的核心指向的是幼儿园的环境课程。幼儿园将围绕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来构建富有吴地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师生的道德情操和创造思维,引领师生在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积淀智慧中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积累丰厚的节日文化底蕴,展现园所的科研特色。

1. 创建吴地“十二节日”文化的社会活动专用室。

2. 创设具有吴地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

子课题二:吴地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子课题二核心指向的是教师与幼儿。在原“十一五”课题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园本特色、以节日文化为经纬,设计和架构主题网络、游戏网络,开发具有吴地节日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扩大社会活动基地,开发和利用好新的社会资源,完善园本课程结构。

1.挖掘吴地文化的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分析幼儿理解能力,根据“十二”节日的人文特点,将内涵丰富、幼儿易于理解的教育内容,单独架构,预设主题,设计相关案例,生成比较系统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实施的课程;将半日活动、亲子活动和社区活动,渗透到文本主题之中。

2.选择与幼儿生活、认知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各类游戏之中。着力将民间游戏、节日游戏、民俗活动充实到一日活动的各类游戏之中,并开发特色主题游戏。

子课题三:吴地节日文化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子课题三的核心指向的是社区。课题组将依托幼儿生活经验尽力挖掘社会中利于幼儿感受节日文化的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将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社区人力资源有效组织起来,争取社会及家长对该课程的支持,架构家长、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立起节日文化社会教育资源的资源包。

六、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和反思,筛选有用的经验,形成一种课操作的范式,课题组先搜集有关吴地节日文化教育中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民俗教育的内容。然后通过“行动——发思——总结调整”三次循环,确立园本课程体系,同时调整计划与策略,不断地将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施时间为五年:2011年6月——2016年5月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学习相关理论,关注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课题动向,反思“十一五——虎丘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的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组建课题组核心人员,拟定子课题框架,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3月)

课题开题,进行课题论证,完善课题方案。撰写子课题方案。围绕子课题,分工合作,并做好前期调查问卷,有重点的收集、编写部分节日主题方案,初步形成主题网络和游戏网络。

(3)中期汇报阶段:(2012年4月——2014年4月)

逐步积累、编写“十二”节日主题课程的教材。加强课题管理,做好年度小结和阶段性总结。不断反思——调整——总结,进行主题、个案积累与研究,做好中期汇报。

(4)调整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6年1月)

进一步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的操作。加强课题管理,做好年

度小结和阶段性总结。围绕子课题,编写十二节日主题方案,完善主题网络和游

戏网络,并做好课题后期调查问卷。

(5)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5月)

全面评析,整理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汇编“十二”节日主题网络,编写园本教材,建构一套具有吴地节日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虎娃节节高”的校园文化特色,深化办园品牌内涵。

2.自编园本幼儿操作材料:节日动漫剧和绘本。

3.汇编教师论文、教学活动案例集。

4.建立起吴地“十二节日”文化的社会活动专用室

5.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八、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课题组队伍的组成:课题组主持人及主研人员具有双十佳、区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业务荣誉称号,均承担过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一直以教科研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并邀请课题专家汪授星老师和民俗专家惠桦老师为课题顾问。

2.课题组的技术保障:

(1)我园于2006年开始进行《虎丘文化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 年完成了结题工作,对吴地文化已有一定深入的研究。

(2)我们已经自编《虎娃节节高》,结合传统习俗和四季节气,梳理了十二个节日,“正月灯彩节,二月里春龙节,三月三嬉戏节,四月神仙节,五月戏水节,六月晒书节,七月巧手节,八月金桂节,九月九九节,十月新米节,十一月消寒节,十二月腊八节”。各个节气及节日都编写了丰富的童谣、故事、游戏、饮食、制作、歌曲等内容,以便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做参考和借鉴。

(3)与虎丘山风景区、山塘文物研究所、五人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幼儿园保证课题研究资金,纳入学校经费预算。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