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知识
所在位置: 首页 > 家园频道 > 保健知识 > 正文
2024 年 4 月份疾病风险提示
时间:2024-04-12 11:43:52来源: 作者:点击数:

  四月气温回升,病原微生物活跃,市民踏青出游增加,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风险增加。人员密集机构要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每年的 5 月-7 月进入高发期。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多数患者症状轻,病程自限,1 周左右自愈,部分 EV71 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3.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清洁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应由受过培训人员进行清理与消毒。

4. 保持居室卫生,勤清洁、常通风。

5. 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 6 月龄以上儿童接种 EV71 疫苗,可有效预防 EV71 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该疫苗仅能预防 EV71 所致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型如 CoxA16、CoxA6 等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

二、蜱虫病

  春暖花开,气温升高,踏青,爬山,露营等户外活动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蜱虫也逐渐活跃起来。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蜱虫,它可以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该病稍有不慎可夺人性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

1.蜱叮咬: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确诊患者,或者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甚至近距离接触患者尸体,都存在被感染风险。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储存宿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防范措施:

  如果判断为被蜱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一)防止被蜱虫叮咬。在蜱活跃的季节(3-10 月)应尽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区草地等环境。如有需要,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 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

2. 野外活动时,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霜)。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3.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可佩戴手套并使用镊子等工具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到的蜱虫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二)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触。

三、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 100%,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不同级别处置建议如下。

I 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接触或喂养动物;

·完好的皮肤被舔;

·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I 级暴露处置建议:

确认接触方式可靠时,清洗暴露部位,无需其他医学处理。

II 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II 级暴露处置建议:

(1)处理伤口。

(2)接种狂犬疫苗。

III 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

·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微小皮肤破损)。

·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与蝙蝠发生接触。

III 级暴露处置建议:

(1)处理伤口。

(2)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3)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理包括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冲洗、消毒及后续外科处置。伤口处理越早越好。

冲洗: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每处伤口至少 15 分钟。如有条件,建议使用专业清洗设备和专用清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清洗剂残留。

(2)消毒: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0.025%~0.05%)、苯扎氯铵(0.005%~0.01%)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伤口。

(3)外科处置:在伤口清洗、消毒,并根据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后,视情况进行后续外科处置。

如确定发生 II 级、III 级暴露,或者无法确定暴露级别时,应尽快至就近的犬咬伤门诊就诊。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三花二村100号  邮编:215008    联系电话:0512-65313023   备案号:苏ICP备11079162号  苏州幼儿教育  版权所有